头图 | 《悬崖之上》
注:本文主要内容来自虎嗅最新发布的《2022 食品饮料行业 · 活力象限研究报告》,报告首发于虎嗅智库(点击获取完整版)。
在食品安全、效率敏捷、外部高度不确定性的驱动下,上万家食饮企业迫切需要转型。
那么,该朝着怎样的方向进化?行业的先行者已经着手进行了哪些举措?都遭遇了哪些难题?
为此,虎嗅智库于 6 月正式启动了首个《食品饮料行业 · 活力象限研究》。基于数字化与年轻化——这两股我们称之为消费品牌可持续增长、永续活力的动能,研制了 "活力象限" 模型,针对国内食品饮料企业展开了深入的探索研究,了解食饮行业在数字化方面的主要挑战与核心转变,并通过分析消费大数据与消费者调研,理解当下年轻消费特征与趋势。
本报告首发于虎嗅智库,点此获取完整报告
同时,经过对上百家中大型食品饮料企业进行多维度评估后,我们最终选出了 39 家 "大鲸企业" 进入活力象限报告,根据企业数字化与年轻化的表现,将其分成以下四象限,并命名为:
制图:虎嗅
【最强活力大鲸】位列一号象限,综合活力值最为出色,并在年轻消费者心中具有极强的品牌认知;该象限企业应收规模多在 50 亿元以上(2021 年),均为细分领域头部企业。这类企业数字化改造链条长且复杂,如若想保持企业活力,需要注意加强对内部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以加速从点到线的数字化创新改造。
【数字领先大鲸】位列二号象限,在细分品类数字化具有重大创新举措,但需要加强对年轻消费者的洞察,提升品牌力,才能获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年轻质感大鲸】位列三号象限,产品受年轻人青睐,但目前数字化覆盖面不够广泛,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价值也有待提升,需要更清晰的数字化战略布局,以提升品牌韧性。
【优质潜力大鲸】位列四号象限,企业规模整体相对较小,2021 年营收规模不足 10 亿,仍处于快速增长期或转型期,数字化基础尚浅,品牌力与产品力较为薄弱,需要全渠道大幅拓宽年轻消费者圈层和深入数字化应用落地。
本次入选报告的完整名单如下:
此外,我们发现:
企业的年轻化分值与数字化分值有较强的关联性,反映出重视数字化战略的企业在品牌经营上也会获益。
在食品安全、外部高度不确定性的驱动下,对供应链的投入在当下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处在快速增长期的企业来说,未来除了会侧重于供应链管理,也会加速线下渠道体系建设。
整体来看,企业对数字化的战略方向 " 确定不疑 ",但在落地方面并不乐观。呈现出投入大、推动难、见效慢的特征。食饮企业实现数智化,面临巨大挑战。
无论当下发展进程快慢高低,数字化是一个漫长的工程。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将数字化融入自身业务,并不断演进、实时迭代,除了要勇于尝试,但更需要的是有长期发展的耐心,企业决策者应为数字化团队提供坚定支持,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增长,打造市场领先品牌。
以下是基于此次调研,我们总结的关于食饮行业数字化方面的几点变化:
1、企业间进入数字能力比拼的阶段
行业里几乎所有的头部、肩部企业都已经完成了业务在线化,进入如何让数字化赋能业务,提升企业关键竞争力的阶段。
江中食疗信息技术总监包凯明分享了他的未来战略思考,到了后期企业的发力点会聚焦在响应速度、服务速度与供货速度,即怎样以最低的成本能够供出最好的产品,也是最为考验整体数字化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除了引进自动化的设备以外,怎么样能够最高效的能够利用现在这些数字化能力,是企业间比拼和思考的方向。
2、重视利用数字化手段来完成食安管理
随着中国农场和食品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供应链的日益复杂和地理覆盖范围的不断拓展,食品安全运营管理难度也不断加大,预防有害污染、保证加工温度控制、进行合理的规模化食物储备等,从原料到加工包装,每一步都需要有效地实施跟踪。
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许多中小型企业仍有待改进。
飞鹤在质量管理的菌落指标方面,改用数据模型进行监控,而非锚定一个数值去简单的观察超或不超。" 因为菌落的指标,它超标之前并不是突然就超标了,一定是从指标从 100-103-104-105 慢慢发生一些波动,针对这种波动我们就可以用数据模型把它框定住,提前发现异常的波动。在数字的世界里,所有的数据的波动不是机会就是风险。" 飞鹤副总裁冯海龙表示。
3、 加强数字工厂建设
得益于庞大的市场基数和实践场景,相比生产端,多位大鲸专家认为国内公司在营销端的数字化做得更为亮眼。与此同时,国内却依然有着大量企业连底层自动化的基础都未实现,远谈不上数字化。
但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业务食品饮料行业负责人杨立里也注意到,越来越多小型企业开始注重于产线级的效率提高,由于一线操作工招人难、素质不高,以及品控、流程管理不到位的难题,转而向数字化工厂体系建设来进行解决,比如怎样使质量更可靠,怎样能够少人化。
从未来趋势看,数字工厂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未来要快、要灵活、要无人化、要品质;同时,因为都是少人化 / 无人化,导致设备、产线会越来越多和复杂。那么要让工厂 7*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就需要实现运营管理和全程的数字化跟踪。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刘晖表示,生产端的数字化改造成本更大、但价值更高,例如供应链打通、实现 C2M,能够有效提升新品生产的速度、可控性和稳定性,对品牌的塑造都是极度有益的。
4、选择合作方案,性价比不是关键
食品企业对于数字化投入的确定性基本达成共识。但在资金投入上,仍是他们在面临的主要困难," 因为所有的 IT 项目其实动辄投入都是非常高 ",相比早期(主要指疫情前后),会更考虑服务 / 解决方案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是否能够确保业务的平稳运行。
不少企业 CIO/ 信息负责人表示,对供应商的选择会更关注团队服务能力(尤其是长期合作能力)与历史服务案例。
具体分企业规模来看,头部企业对服务商的能力、经验比较看重;腰部的企业看重性价比和过往业绩;底部企业对价格更敏感,考量投资回报、以及与现有模式融合的能力。
5、想办法离消费者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