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认为,当前我国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任务繁重。经济增长的动力就根本而言在于进一步改革开放,通过建立面向世界的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推进管制改革,服务业对外开放,将为中国的非国有投资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加快中国的经济服务化,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表示,2015年积极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赤字率会有所提高,但应该不会超过2.5%,处在可控水平。赤字率的提高,为政府开支、建设开支带来空间,可带动经济增长。但财政政策带动的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会越来越小,社会投资规模特别是民间社会投资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货币政策也有空间,明年还会不会继续降息,主要是看经济增长、物价总水平和就业的变化,以及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议明确提出,明年政策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整个基调没有变,但在力度方面可以有一定的弹性。
事实上,这将是中国连续第五年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陈东琪告诉记者,这个政策组合总的指向是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但在不同年度、不同季度会稍有变化,主要看国内外经济系统变化情况。财政货币政策是短期性政策,体制政策是长期性的。短期有稳增长目标,但也要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总的基调是稳中求进,“进”的含义不只是稳增长,更要有增长质量效益,改善经济结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上一台阶,等等。
原标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2014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五大主要任务。
有学者表示,要从结构调整中找到扩大内需的途径,重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胡乃武提出了三大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要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第二产业结构调整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着力淘汰过剩和落后的产能。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积极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狠抓改革攻坚”的目标来看,经济增长目标的下调,为全面深化改革预留了空间。宏观经济政策是短期作用,而深化改革相对是发挥长期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稳中求进 认识新常态的长期性
政策连续 “积极—稳健”组合依旧
当此形势下,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张卓元告诉记者,明年经济最重要的还是稳增长,首先要靠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激发经济活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时还要依靠创新驱动,注重技术进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具体而言,改善创业环境,加快服务业发展等,可直接推动就业增加,进而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
“准确把握新常态,要关注其长期趋势变化和短期应对的政策性含义,注意长期新常态与短期新常态的关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分析称,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8.5%—11.5%的超高速增长区间,向6.5%—8.5%的中高速增长区间过渡,经济增长目标与消费、环境承载能力、社会公平分配保持动态优化平衡。而从短期来看,有人担心经济失速,但如果通过连续降息、基础建设项目投资等来应对,那就不能实现从投资拉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到消费导向、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变。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中有17年增速超过10%。自2011年降至10%以来,增速逐年下调,2011年为9.2%,2012年和2013年为7.7%。今年,“新常态”含义中经济增速的新常态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国人民大学最近发布的《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2014年GDP增速为7.4%,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预测2015年GDP增速可能放缓至7%。我国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乃武向记者表示:“经济增速放缓到中高速,并不是宏观调控无可奈何,实际上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调整的结果,这是一个常态,并且是长期的常态,不是三五年的常态,这种‘新常态’符合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
新常态下,国家对经济增长更看重质量与效益。对此,会议明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围绕如何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旨在对明年经济形势和工作重点进行深度解读。
调整结构 进行空间优化
会议要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此,曹和平表示,长期新常态是良性的,而对短期新常态的认识,需要决策层、媒体、企业界和学术界形成共识,对GDP增速的下降要有宽容度,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主动适应“新常态”,避免影响中央对经济决策的长期判断和决心。
从今年5月首次提出,到APEC会议上系统阐述,“新常态”再次亮相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诠释“新常态”的含义为“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目前,居住证管理办法、不动产登记等在公开征求意见。学者分析认为,2015年将不仅仅是以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等也将全面联动展开,这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统运行模式带来实质性的重构和深化。“新常态”不仅是经济“新常态”,也将是政策布局“新常态”、改革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