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微信交易需谨慎
“被朋友消费”很受伤
“熟人经济”绑架了友情
今年10月30日,何女士在玩微信时,看见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一个网名为“靓丽女人宝宝”的朋友在做品牌面膜销售代理,并在微信里发布了很多产品介绍,销售价格为每盒168元。何女士觉得这比原价每盒258元便宜很多,于是通过支付宝,汇款840元购买了5盒面膜。3天后何女士收到面膜,她打开包装后发现网上买来的面膜,与以前用过的不一样,而且防伪码也无法查询。于是,何女士发微信向这位朋友咨询,朋友坦言该批次的面膜是贴牌货,原因是“进货时拿错了”,虽然可以退货,但是对方依然要求她在朋友圈中截图表扬,给予“好评”,以支持其生意。
不少市民对此也表示烦恼,微信朋友圈里卖高仿包、劣质化妆品的人非常多。“一开始只是零星几个朋友代购护肤品、包包,现在朋友圈被这些卖面膜、奶粉等各种商品的霸占了,想看点其他朋友的新鲜事,一刷屏全是广告。”
“给朋友的生意捧场,居然买到假货,但是碍于情面又没法追究,非常的恼火!”市民何女士向记者讲述了一次不愉快的购物经历。
此外,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建议,消费者在微信上购买化妆品时,应明确查明所购物品有无生产批准文号、卫生许可证等信息,必要时可在国家药监总局平台()查询,网上购物应尽量选择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官方网站。
记者在腾讯微信官方网页上看到,其网站明确声明,不鼓励个人在朋友圈中售卖商品的行为,如果用户发现微信上有任何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的举报及投诉功能进行反映,腾讯将对此作出处理。
记者咨询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业务科室负责人,其科室工作人员表示,国家对化妆品的生产和销售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微信买卖这种个人私下的交易行为,很难得到法律保护。“利用微信销售护肤品,门槛低、违约成本低,一旦经营者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或是所售产品名不符实,消费者往往面临维权难,甚至无法维权的窘境。”
与qq一样,微信这个互联网沟通平台在几年内迅速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相互拥有对方的微信号已成为新朋友互换手机号后的另一必要步骤。如今在微信平台上,不少人已经瞄准“熟人经济”带来的商机,销售化妆品、服装等营销模式应运而生,不少人利用微信朋友圈做起了小范围的生意。然而,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些依托“友情”所生存的商品销售方式,存在风险大及监管难等问题。
“双11”期间,市民黄先生的微信朋友圈也被其一名高中校友发布的国产品牌护肤品“刷屏”了。仔细比对图片、价格,并咨询行家后,黄先生才发现,这些所谓高价高品质的护肤品,其实根本就不在市面销售,甚至没有在国家药监总局备案。
由于微信朋友圈里的微商大多都没有经过工商登记,其销售方式主要是通过向朋友推荐,再通过上传图片展示货品专柜、用户对比、快递单等,以证明自己的产品货真价实,吸引圈里的朋友购买。在客源方面,多数微商的销量都是靠朋友光顾,再由朋友介绍给其他朋友,以此来拓展销路。
[责任编辑:yfs001]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目前在微信开店不需要实名认证,也没有平台监控,处于交易监管空白区。买卖双方的交易仅建立在个人信誉基础上。一旦卖方货品有问题,或者买方爽约,都存在消费维权无源追溯的问题,双方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而且,由于类似护肤品多是异地销售发货,要求消费者先打款给卖家,所以即使物品到手后发现存在不妥,碍于朋友情面,大部分消费者也只能自认倒霉。
众所周知,“朋友圈”是微信的一个重要社交功能之一,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也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与自己的微信好友共享。然而,如今,这个原本在朋友之间分享心情和感受的地方在微商的作用下已渐渐演变成一个“生意圈”,大到家电,小到护肤品、保健品,这个“圈子”里所售卖的商品可谓“大小通杀”。这比在淘宝网等已经成熟的网络购物平台上开店更简单。然而,在微信开店没有实名认证、信用担保和第三方交易平台。随着卖家数量增多,微信交易的风险逐渐显露。
核心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