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食品工业从弱到强、从大到强的40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471.7亿元,攀升至2017年的114102.8亿元,是40年前的240多倍。而让我国食品工业由弱到强的关键是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食品科技的进步,是食品工业跨越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食品科技的进步,为食品产业发展输送创新人才、增加创新智慧、开发创新技术、转化创新成果,提供有力的支撑并引导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0年来,我国食品领域的科技创新走过了哪些阶段?科技又为产业带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采访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等多位产业界实践者 本报记者王薇。
科学界——
孟素荷:
“我国拥有全球基数最大的食品科技人员和有效的人才培育体系;我国的食品科技因与产业发展的深入对接而充满活力、定力和张力。
在历经40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食品工业已经进入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安全”的营养与健康时代,发展质量有了跨越式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人才培养和科研基础的夯实。从2018年举办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上,可以看出:雄厚的中国食品科技之力在此集结——共有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2300多名科研工作者,690篇论文,百余位专家的132个大会和专题报告。
近年来,中国食品科技快速发展:食品科技发展论文在全球排名第一,科技人员数量居首位;在校食品专业大学生基数最大,共20多万人,370多所高校设立了约750个与食品有关的专业;软科11月发布的2018“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浙江大学等4所与食品学科相关的院校名列前十。孟素荷谈到,目前,我国235所与食品相关的院校和100余个科研单位,在历经数十年起伏、沉淀后,已形成重要积累,拥有较强实力;学科特色日渐清晰,专业优势已经显现。一些优质的院校及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正汇集成中国食品科技的领军方阵,活跃在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一线,与世界比肩。
在人才培养方面,370家食品科研单位和院校,正逐渐形成各具优势的专业特色和区域特色。其中,235所高校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24所博士点院校,100余个硕士点院校,夯实了中国食品科技与工业的基础研究与人才培育体系。此外,在食品领域,获批的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食品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20个。
另外,科技部持续加大食品科技项目的投入,2016—2018年仅农村司国拨经费总额约12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资金也在逐年增加,从2016年的1.7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16亿元。
在国家科技项目的牵引下,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增加。2016年,全国食品企业总计440亿元资金投入到科研的实践、产品创新及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中。
孟素荷指出,中国食品工业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仍然稳健发展,关键因素之一是得到科技界坚定而有效的支持。这种支持来自实验室“0—1”的科学发现及1—100产业化过程中的科技支撑;来自对食品安全舆论场敢于担当的风险交流;来自对政府决策时清晰明确地表达科技界的立场。它使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拥有科学的基因而日趋健康。
孟素荷表示,近年来,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率先以“跳出窗外”的思维,启动对营养学、生命科学、基因工程、中医药学、生物工程和智能制造的交叉研究,探讨中国传统食品的质构、功能和机理,用前瞻性的视角和活跃的科学实践,引领和创新中国食品产业的未来。她欣喜地看到,每一个强大的食品行业发展的背后,都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的集结和对行业科技问题的长期跟踪破解。在乳酸菌这样新生食品门类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该学科学术论文数量和水平的快速提升,我们的科学家在将优秀的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工厂里”的同时,亦获得了自身的成长和科研成就的坚实积累。“中国的食品科技因与产业发展的深入对接,而充满活力、定力和张力。”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具容量和魅力的大市场上,安全健康与环保既是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又是新一轮发展的新动能和价值增长点。在历经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食品工业已经走出了三聚氰胺的泥潭,站到了以安全、健康,环保为目标的新起点上。而要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即是创新与食品科技水平的稳步提升。”孟素荷由衷地说。
创新推动行业整体向前发展,中国食品工业的战略调整正从追求产值到追求价值。53个行业中,包括饮料、发酵食品、营养食品、白酒等在内的26个行业的利润总额实现增长,其中,15个行业利润总额增长超过5亿元。以科技为基的新品,是驱动企业销售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国食品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在于产业链安全与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及健康内涵,这既源于企业对科研的逐步积累,更源自企业对市场竞争与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食品工业的创新中,传统食品工业化是目标。以软饮料行业为例——从二元结构向六元结构的调整用了32年。行业结构调整逐渐走向“低糖、健康、天然”。1985年,碳酸饮料市场占比达到80%;2017年,碳酸饮料市场占比缩减至13%,而植物蛋白饮料、果蔬汁及固体饮料等占据了87%的市场。
同样,创新也推动了方便食品行业整体的发展质量。2015—2018年,方便食品创新中体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与健康营养元素。2018年1—6月方便食品行业利润增长达17.2%。分析2018年方便食品行业的发展,整体上显示营养美味、价值提升、回归厨房风味的趋势愈加鲜明。其中,天然风味配料的创新,是其重要支撑。我国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咸味香精调味料行业对科研的投入高达10%以上,其动力是追求市场的差异化。
在孟素荷看来,通过创新,赋予产品健康、时尚、价值体验等多重属性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这既是市场的需求,亦是食业走向更大成功的必由之路。
孙宝国:
“有了传统饮食文化之魂的自主创新才会‘不挨宰’;我国食品科技由跟跑到并行,一些领域处于全球领跑水平。”
科技支撑的三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