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求生存,好吃求口味,吃好求健康。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食物进化论。
养育人类的食物,或许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被赋予诸多意义。它不再仅仅是填饱肚子,而是我们营养、健康、愉悦、社交甚至标识个性的载体。
“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经从原来对量的满足过渡到对质的追求,而没有创新,就无法支撑这一过程的实现。”在“诚食派-杜邦脱口秀”第三期对话中,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王锡昌说。
左起依次是:可口可乐大中华技术及供应链副总裁张玲、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大中国区总裁李永敬博士、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王锡昌、南方周末资深媒体人彭利国
而与此同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3年的统计数字,全球8.7亿人存在营养不良。这也就意味着,食品创新,未来大有可为。
事实上,食品创新已经与我们的生活须臾不可分离。从酸奶中的益生菌到果粒橙中的果肉,创新食品正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彩。然而,究竟什么是食品创新?养育了我们几千年的食物为何还非创新不可?未来,我们吃什么?
正在发生的精彩
据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王锡昌介绍,按照食品学界的共识,食品有三大本质功能:营养、感官、健康。而当下风生水起的食品创新,主要是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创新。
一块营养棒,包含了基本的蛋白质、脂肪和糖,创新带来了充足的营养和平衡的膳食;
可口可乐的怡泉+C,凭借富含维生素C和“特别真”的柠檬味,在市场上掀起一股黄色旋风;
杜邦研发的益生菌,“相当于把肚子里好的细菌筛选出来培养壮大”,再加工成粉状高活性产品,让身体更加健康。
创新还意味着资源的整合利用。主攻水产食品研究的王锡昌对蟹肉棒印象深刻。阿拉斯加雪蟹的蟹腿肉美味但却稀缺、昂贵,但远洋捕捞时雪蟹往往和鳕鱼伴生,而鳕鱼组织状态难以保持并容易变质,于是,利用鳕鱼碎肉做出的模拟蟹腿应运而生。“既利用了鳕鱼,又满足了消费者对雪蟹质构和口味的需求,创新的价值由此可见。”王锡昌说。
食品创新并不只是针对食品本身,整个食品工业的产业链,从原料生产到食品加工,从包装到储藏、运输,现代食品工业的创新无处不在。
传统的饮料瓶主要原料是石油,但近年来,可口可乐决定做出改变。甘蔗和玉米是做饮料的主要原料,曾经,甘蔗渣和玉米秸秆往往都被视作废物,现在,可口可乐将“废物”经过酶处理,终加工成植物环保瓶。“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创新。” 可口可乐大中华技术及供应链副总裁张玲说,“经过生命周期分析,一个用甘蔗渣做成的环保瓶可以比用石油产品做成的塑料瓶减少30%-50%的碳排放。”
非此不可?
创新食品琳琅满目,然而,养育了人类几千年的食物,为什么到今天创新才显得如此必要?
“不仅要求营养的补给,更要求舌尖上的愉悦。”王锡昌认为,食品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即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今天,低能量、低脂肪已经是人们健康饮食的共识。然而,这往往意味着牺牲味道,而创新食品可以实现二者的平衡。杜邦用大豆蛋白加工工艺制取的仿真牛肉即是一个典型案例,利用技术和其他原料把大豆蛋白做成纤维状仿真牛肉,从而确保能够有牛肉的嚼劲,既健康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