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用费用化研发支出而非全部研发支出,是因为资本化的研发支出已经体现在固定资产中,对于当期的影响通过折旧或摊销来体现,对当期的利润影响相对较小,相当于已经算入了净利润中。因此,我们只考虑费用化部分的研发支出。
我们使用定义新的估值指标,PER(Price to E&R),用每股价格/每股E&R,
PER=总市值/ E&R
类似的,我们定义
PERG= PER/Growth of E&R
E&R的本质是:上市公司的收入扣除成本,在剔除行政、销售、财务等费用,最后扣除税收,就得到了该公司通过研发活动获得的剩余价值。不同的公司会安排不同的净利润和研发支出之间的比例,有些公司将所有剩余全部确认为研发支出,则净利润为0甚至负数;而一个成熟的科技公司新的产品和技术规模扩大后,净利润的占比会不断加大,研发支出的占比不断降低,E&R越来越接近净利润。因此,对于公司的某一项业务,E&R最初基本等于研发支出,在成熟后基本等于净利润。因此,从本质来说,PER就是一个创新业务、产品和技术成熟之后的PE。因此,不同公司PER就可以进行对比。
使用E&R增速比收入增速更好的原因是,收入增速可能通过其他原因而非研发贡献,例如营销、降价促销等,这些活动并不反映研发的价值,而且,相应的营销费用或者毛利率会下降,最终E&R增速可能会远低于收入增速,并不能体现出研发驱动。
而E&R增速显然比净利润增速要好,因为很多公司都不会在会计报表上确认太高比例净利润,而是选择持续投入研发。净利润增速显然是失真的。
- END -
关注
重 要 声 明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招商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招商证券认为可靠,但招商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