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订餐平台如何让人放心?
传统的餐营企业申请营业执照,如果达标,执照上就会写明“餐营”;但当订餐、送餐服务从网下延伸到网上,那又是一种什么情形,食品安全监管如何向专业化方向转变?
此外,市食安委还与卫计委合作,从冷藏到储运,制定网络订餐配送地方标准,目前国家尚无此类标准,上海将先行一步。
这不仅是市人大代表张辰一个人的困惑。别的不说,就说“饿了么”,这个在申城土生土长的网上第三方订餐平台。“饿了么,营业执照上写的是网络公司,还是餐营公司?”张辰说,对迅猛发展的网上订餐平台,如何清晰定位,对政府监管和人大监督,都是挑战,特别是大量依靠第三方平台入网餐营企业,更要分清有资质没资质,有证照没证照。
如果市民对上述意见稿内容有意见或建议,可向华商报24小时热线029-88880000反映,记者将收集汇总后提交省食药监局。
迄今,市食药监局已对大众点评网、饿了么开展《食品安全法》普法宣讲,约谈存在问题的平台,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监测,督促其履行法律义务。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本市已对3家存在违法行为的网络订餐平台实施行政处罚,今年已组织对4万多户次入网餐饮单位资质情况开展全面清查。同时,本市鼓励网络订餐平台采集和应用政府许可监管数据,开发数据接口,1.7万多户餐饮单位的监督公示脸谱等信息已经上线。
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餐饮惊现黑心作坊,光鲜亮丽的图片背后的实体店,却是油污横流的“脏乱差”……自央视“3·15”晚会曝光网上订餐藏污纳垢后,省食药监局近日制定了《陕西省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第三方平台建立审核机制,发现违法行为时,应通过调整搜索排名等措施督促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规范经营行为。对严重违法经营者永久停止提供平台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政府不止要加大对网络订餐平台的监管力度,同时还将提升服务能级——政府数据主动向网络平台开放对接,也欢迎订餐平台向政府开放平台数据。而且,政府还将聘请专业网络监测机构,配合政府监测订餐平台,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对入网食品企业,网上网下,一个标准。
意见稿规定,从事网络订餐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含餐饮服务许可证,下同),其实际经营地址、经营项目等应当与其取得的许可证核准的一致。送餐人员应取得有效健康证明后上岗工作,出现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鼻咽部炎症等病症,不得从事送餐活动。不具备冷链配送条件的,不得配送冷食类、生食类和冷加工糕点等需要冷藏的食品。鼓励在送餐容器的外包装上标示食品制作烹饪时间和安全食用时限(10-60℃条件下,烹饪至食用时间应在2小时以内),提醒消费者收到后尽快食用。平台应建立入网经营者主体资质审查及其经营活动检查、投诉举报处理、消费者赔偿等制度,对经营者进行资质审查,到所在地进行现场核实,实名记录其食品经营许可证号、许可证有效期、核准名称、地址、经营项目等信息,并及时更新;鼓励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建立消费预赔金制度,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等。
近年来,本市实施食品安全最严监管制度,新型业态,特别是网络食品经营,更被纳入监管视野。
来自市食安委的信息显示,正在制定的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办法,对第三方订餐平台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入网企业的标准体系,都有规范。“此外,订餐平台也要纳入信用监管体系,不排除黑名单制度。”市食药安委办副主任许瑾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