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累计收集食品安全监管、检测、标准、法规、知识信息等数据100余万个,其中,上传食品质检报告14142份,标准数据420份,百科知识121条,涵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数据资源聚集已渐成规模。围绕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社区、大众门户、企业门户、监管平台、手机应用等平台进行开发,部分平台进入应用阶段,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和产业发展。贵州省90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签约使用“食品安全云”。面向检验检测机构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进入应用阶段,目前在北京、广州等9省市部分检测机构、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及其9个市州分中心和新建的13个县级数字化实验室中部署,正在向省质检院、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和部分省外检测机构推广。
第一,通过开放讨论形成改革共识[14]。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之相伴的科技、文化、信息、社会心理等方面也需要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系统工程,应将不同利益相关方组织起来,通过开放讨论的形式,形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模式。
7.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Improving Risk Communication.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9: 38
我国迫切需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陈思等[2]调研显示,公众最关注的是假冒伪劣、滥用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问题,同时,近七成消费者未能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这与何翔[11]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认为我国面临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的顺序为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食品添加剂滥用、农兽药残留、环境污染所致食品安全问题、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等。同时,何翔的调研结果也阐述了不同部门、人群对食品安全问题看法的不一致性,对于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问题,行政管理部门和技术机构认为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的百分比明显高于食品行业协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污染、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包装材料导致食品污染三项内容,行业协会、企业高于行政管理和技术机构。然而,陈君石根据检测数据推算,2011年,中国一共有两亿多的人次患上食源性疾病[3],而据媒体报道,每年由于食品中毒包括污染食源性疾病的人数为20多万人[12]。在公务员、食品企业、专家、媒体、消费者等人群中,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解不一致,迫切需要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将客观真相充分、透明地进行交流,从而减少误解和矛盾。
通过“食品安全云”工程,实现食品质量追溯和标识的数据化、信息化,以大数据分析手段,帮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周期性、趋势性食品安全重点问题,从而为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实现精准化管理;为企业提供更有公信力的产品质量展示平台和市场开发数据支撑,帮助企业做强做大;为消费者提供食品产地、成分、营养、标准等信息和个性化服务与膳食结构建议,帮助消费者选择放心食品与营养食品,不仅吃得安全,还能吃得健康。“食品安全云”已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食品企业、媒体、检测机构、消费者几个利益相关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有力武器。
以“食品安全云”工程为重要平台和抓手,把原先分散在政府部门、检测机构、企业、公众各个环节的不相联系的企业信息、食品信息、质检数据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以物联网、云计算、云服务等技术汇聚;同时,把不同利益相关方不是很熟悉的法规、标准、百科知识等建成结构化的数据,与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服务结合在一起,形成食品安全信息的传递和科技知识的科普,形成一种新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模式。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2014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专家组第1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总监郭文奇在讲话中指出,针对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涉及面广、燃点低、传播快和负面影响大的特点,做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科学理解风险信息,能够促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有效施行,提高监管部门公信力和消费者信心,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10]。
第三,完善交流方式,提高透明度[2],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与决策创造条件[5]。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结合不同利益相关方对信息不同层面的诉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即服务”(IaaS)、“知识即服务”(KaaS)等新出现的云服务模式,在消费者查阅、消费等行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第四,逐步建立民间交流平台[5]。在公众逐渐掌握更多科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传播理论,打造民间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平台,鼓励围绕产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有序地实现民间食品安全风险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