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农民习惯了高毒、高残留农药,虫体一触即死,但对农产品和人体的健康贻害无穷;而许多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的杀菌治虫原理通常是干扰病虫细胞的生物合成,抑制虫体脱皮再生,麻痹虫体神经使之死亡,从而表现为药效来得慢、药效相对较低,结果大不相同,甚至明显不及高毒农药,所有这些,需要向农民进行科普宣传、把道理讲明白、让大家了解接受,从而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实施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需要财政、农业和销售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整体联动。通过政策宣传,专家授课,田间示范对比,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帮助农民摆脱 “高毒高残留但高效”、“低毒、低残留却低效”的错误观点,为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绿色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的成效
在强化水稻、蔬菜病虫预测预报,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和及时指导适期防治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开展大规模新技术培训、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建立高效对路新药剂的示范推广示范区、开展电视预报、发放新技术资料、开展新技术创新试验和示范等先进有效方式对绿色防控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自2014年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以来,通州区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政府对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的补贴政策,每年都有30-50万元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物资补贴,及时发放给蔬菜基地园区,激发了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积极性,特别是蔬菜基地的菜农们通过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后,自觉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技术,有效地控制了蔬菜病虫害,减轻了农业污染,既通过了各种市场准入检测,也提升了蔬菜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2014-2017年4年的推广应用,在多种蔬菜瓜果作物上都表现出优异的效果,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改良品质和增加效益的理想效果。2015-2017年五甲兴隆灶蔬菜基地种植的450亩黄瓜、西红柿,同周边相比,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后,亩增产500-600公斤,减少农药投入200多元,每亩增收2000多元。十总镇二爻居种植的200多亩西瓜,施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生物农药,配以药肥双认证的产品,比周边大田西瓜每亩增产750公斤,减少农药投入150元,每亩增加收入1000多元。同样,水稻病虫防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后,水稻全程病虫用药次数由常规的7-8次降为5-6次,平均减少用药2.5次,每亩农药成本可减少25元,防治用工节省50元,合计节工省本75元;新成果技术推广应用覆盖率达96.47%,推广应用新技术防治水稻害虫后,其危害损失控制在0.5%以下,水稻产量均在650公斤以上,比常规用药区增产9.62%,每亩可增收稻谷62.53公斤,按每公斤稻谷价格3.0元计算,亩增产增收187.6元,合计每亩可增收节支262.6元,而且稻米合格率达100%,成为通州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乃至食品质量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保卫舌尖上的安全,政府责无旁贷,全民时不我待,让我们胸怀大局,立足长远,自觉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共同织就安全环保绿色菜蓝子,共享受幸福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