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品重视渠道推力。企业努力渠道下沉,高端产品努力通过下沉渠道,获取更多消费者资源,做到消费者可触及,进而转化为消费。其中典型的案例包括洋河开创白酒行业深度分销模式、茅台专卖店模式创新、地产白酒精耕终端等。
3.1 背景:需求降中趋稳,成本继续上行,估值两级分化
大部分企业还没打出“最后一张牌”,企业还有余粮子弹。企业还可以打出哪些牌?
外资偏好A股大市值、低估值、优业绩、高股息的个股。具体来看,QFII/陆股通持股市值为150亿元以上的占比40%/30%,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6%);QFII/陆股通持股中PE(TTM)在30倍及以下的股票占比为68%/64%,而市场分布占比为51%;QFII持股中ROE(TTM)在10%-20%和超过20%的股票比例为40.4%、18.4%,均高于市场27.9%、6.5%的水平;QFII/陆股通近12个月股息率超过1%的股票比重分别为 55%/45%市场仅为37%。
2、持续分化的逻辑仍将加剧演绎,但市场对部分品种预期已明显降低;
本报告延续中期存量时代的思路,从企业/经销商决策模型得出存量时代三大趋势:龙头品牌加固格局护城河,经销商青睐强品牌高周转产品,资金对确定性收益资产给予溢价。分版块看,白酒板块虽有外部不确定性,高端白酒仍将引领行业高景气及估值溢价,食品板块面临需求及成本挤压后,关注高景气行业提价催化及预期底部品种。本报告是基于中期报告延伸,力求深度思考,推荐两篇结合阅读!
3、长线资金持仓占比的提升及持续流入,板块估值溢价水平仍将维持。
自二季度以来外资白酒持仓占比下降后,9月后外资持续流入。在消费板块,外资主要集中持仓在白马股,在行业集中度提升背景下,尤其偏爱具有行业定价权的公司,且公司股息率基本处于行业偏上水平。食品饮料板块里,外资持仓以白酒龙头为主,同时兼顾调味品和乳制品龙头。今年4月以来,白酒龙头的沪港通持股比例持续下降,主要系两个原因:一是预期逐步兑现,部分公司锁定收益,二是经济环境和汇率具有一定不确定性。9月以来,外资持股比例又开始持续提升,一是二季度以来板块估值有所回调后性价比提升,二是近期受MSCI扩容的影响。其中茅台9月以来持股比例较为稳定,五粮液、老窖等陆股通比例提升明显。拉长来看,18年以来,北上资金及外资占白酒龙头的持股比例是持续提升的。
需求端:茅台直营放量,实际上增加消费人群。从茅台需求结构看,公司通过在KA、电商和机场等直营渠道以1499元供应,与传统批价天然的价差放大新增流量,除了黄牛倒卖外(销售标准苛刻下受到明显限制),部分不经常性消费者也会囤积,甚至起到饥饿营销的作用,购买人群大多是新客户,包括冲动性购买者。而对于传统的消费人群(企业、高净值客户等),在经销商的数量减少状况下,传统购买渠道的供应量减少,此部分需求持续难以被充分满足,传统整箱批价因而得到支撑,若经销商渠道发货不能及时跟上,批价或将重回前期高位。
3.2 长期看模式:基本面中枢最重要,优选调味品和细分行业龙头
2.5 资金层面:确定性推升溢价,长线资金提升估值
虽然面临行业降速、表现分化、需求疲软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我们基于以下三点行业判断,继续看好白酒板块2020年的表现。前文所述的整体需求动能偏弱、连续几年高增后的高基数、酒企在策略及库存层面的调整、企业分化明显加剧,这些因素都带来行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建议适度降低行业整体增速。不过从投资视角而言,基于以下三点行业展望,继续看好白酒板块2020年的表现:
1、受益于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需求,及充裕流动性,高端白酒量价指标仍将优异,将引领行业的高景气度;
2、成本已经、正在压制盈利的更需要注意,上下游价格传导将是必然。今年部分产品的毛利率已经有所回落,如伊利的成本上行7%左右,但促销仅仅减缓了2%左右,因此上游到下游的传导已经偏离和滞后,虽然乳品行业短期竞争问题导致了促销减缓的难度,但长期来看,上下游在量的牵引下进行价格传导是必然的,因此这种已经压制的赛道也要格外注意。
(2)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打出“最后一张牌”
茅台批价作为行业景气风向标,预计将居高不下,甚至仍有上升空间。我们判断茅台批价将居高不下,甚至再创新高,核心支撑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以及行业受益充裕的流动性,进而带动高端白酒整体高景气度。具体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