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字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实施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建设智能农机大数据平台。依托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用无人机产业高地,支持农业机器人研发、生产。(省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科技厅,华南农业大学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优势与发展机遇。广东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生物资源优势,强大的消费市场和坚实的经济基础。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集群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7.岭南特色食品及功能性食品。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月饼、牛肉丸、鱼丸等肉制品、特色休闲食品和凉茶、广式腊味等传统知名岭南特色食品,加快发展速冻快消食品、烘焙食品、特定人群的功能性食品。支持企业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以岭南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特殊膳食食品。区域布局:特色月饼重点发展区域为中山、茂名、湛江、潮州;肉制品重点发展区域为汕头、潮州;凉茶重点发展区域为广州、梅州、东莞;广式腊味重点发展区域为广州、中山;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功能性食品重点发展区域为广州、珠海、汕头、江门、惠州、中山、东莞。
(三)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鼓励行业组织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协调组建行业交流及跨界协作平台,引导各环节市场主体自主调节生产经营决策,整合线上线下企业的资源要素,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变革和效能提高。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主动完善和提升行业服务标准,发布高标准的服务信息指引,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沟通桥梁作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民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化开放交流,提高对外合作水平。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导集群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信誉农场”“菜篮子”基地建设,持续提升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建设水平。支持企业建设“一带一路”贸易港口展销平台,探索创建中国(广东·东莞)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扶持发展远洋渔业,推动水产养殖企业“走出去”。广泛开展食品工业科技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提高技术引进吸收与自主研发能力。(省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9月25日
《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请径向省农业农村厅反映。
(三)集群平台构筑工程。以“抓龙头、补链条、延产业、育集群”为总体目标,打造一批集群平台。按照大产业、大区域、大品牌、大科技、大企业、大市场的思路,建设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梯次发展格局。抓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镇村及农业产业强镇。扶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连线连片打造菠萝、荔枝、茶叶、柚子、生猪、深海网箱养殖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农业优势产业区(带),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建设南粤黄羽鸡、广东金柚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饮料、调味品、烘焙食品、凉茶、腊味、休闲食品、粮油加工、凉果、糖果、农副食品加工等专业集聚区和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广州、深圳食品饮料总部经济建设,国家级肇庆南药市场建设。建立新型乡村助农服务示范体系,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集群平台。(省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现代种业。发展重点:实施现代种业创新计划,建设广东深圳生物育种创新中心等种业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加强生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现代生物育种研究。实施基础性种业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创新“双轮驱动”,加大育种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展示基地。推进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品牌化、产业化、集群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林业种苗龙头企业。区域布局:重点发展区域为广州、深圳、珠海、韶关、河源、湛江、茂名、肇庆、阳江、云浮。
五、保障措施
(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培育合作理念。推介一批典型模式,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建设成果,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建设的良好氛围。(省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烟草。发展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主业稳收、辅业助收的思路,进一步提升烟叶质量及特色水平,持续推动烟叶和多元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烟农收入持续增加。支持复烤企业推进重点品牌原料区域加工中心建设,引导提升“双喜”等重点品牌。区域布局:重点发展区域为广州、韶关、梅州、清远、湛江。
一、总体情况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力争全省形成粮食、蔬菜、岭南水果、畜禽、水产、精制食用植物油、岭南特色食品及功能性食品、调味品、饮料、饲料10个千亿级子集群以及茶叶、南药、苗木花卉、现代种业、烟草5个数百亿级子集群,积极发展综合种养、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直供配送、定制食品、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创造产业要素集聚、资源高度集约的产业生态。
(五)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引导和支持集群企业围绕育苗育种、原料种养、产品研发、装备研制、加工工艺、物流运输、质量控制等环节,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加快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在农业及食品生产各环节的集成应用。积极组建和推动建设重大研发创新平台,推进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试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交易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食品饮料企业、科研院校等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形成食品饮料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省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水产。发展重点:大力发展具有广东特色优势的对虾、鳗鱼、罗非鱼、鲈鱼、桂花鱼和水产种业、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开展水产全产业链条的技术提升和产品开发应用,拓展深水网箱养殖、深远海养殖。大力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支持在水产养殖主产区和渔港建设冷库和加工生产线。支持大型水产加工流通企业牵头创建产业集群平台公司。区域布局:珠三角地区重点打造水产品流通中心、淡水水产集聚区;粤东、粤西地区重点建设海水水产集聚区;粤东、粤西及珠三角地区鼓励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和大型智能化渔场;粤北地区大力推广综合种养、生态养殖。
11.茶叶。发展重点:扶持英德红茶、潮州单枞茶、客家绿茶、江门柑茶、韶关白毛茶等优势茶品种发展。完善茶叶标准体系,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打造广东优质名茶品牌,提升茶叶品质,开展茶叶采摘、加工设备的研发,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洗护用品等深加工产品及多元化特色风味茶产品。区域布局:重点发展区域为清远、潮州、梅州、江门、韶关等。
1.粮食。发展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培育壮大广东优质丝苗米品牌,兼顾玉米、薯类作物发展,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粮食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切实加强副产物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区域布局:优质稻重点发展区域为粤西、粤北粮产区;粮食加工重点发展区域为粤西、粤北粮产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龙头企业实力持续提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向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转型。培育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7-8家,50-100亿元的10家,做优做强100家上市农业企业;培育发展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食品企业7-8家,50-100亿元的10家,广州、深圳食品总部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出现一批创新能力突出、规模效益显著、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行业领军企业。
(七)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经营主体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从源头加快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发展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建立面向中小农户、运行高效的农资农技服务体系。支持食品冷链物流、智能物流建设项目,鼓励企业构建集生产、仓储、运输、销售、配送于一体的食品安全温控供应链体系,培养合格的物流配送司机和快递员。依托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广泛借助融媒体资源,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推广数字化农产品营销新业态和菜篮子“车尾箱”工程新模式,着力塑造“粤风浓郁、口碑优良、安全放心”的品牌形象。(省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放合作全面深化,集群竞争力加速提升。集群内部呈现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的态势,岭南特色食品的全球知名度不断提升,产业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合作进一步深化,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体系。
(八)绿色安全保障工程。加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节水灌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质资源评价与保存、森林质量提升等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成果集成应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耕地分类管理、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实施。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强化食品安全标准指引,鼓励行业组织(商会、协会、学会)、科研院所、食品骨干企业等牵头制订高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压实食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餐饮、物流配送等全链条质量安全管控,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的生产监测系统,落实风险控制、安全追溯等制度。(省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一)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程。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支持新建或改造完善一批粮食仓储物流和应急保障设施。推动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促进畜禽养殖工厂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打造生猪优势产区,恢复并稳定生猪产能,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施水产种业提升工程,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建设。统筹建设一批渔港经济区,推动建设1-2个远洋渔业基地。加快推进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建设,提高天然橡胶供给保障能力。统筹整合供销系统农产品生产服务、冷链物流、销售渠道等优势资源,打造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网络。(省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农垦总局、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苗木花卉。发展重点:根据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盆景、观赏苗木、兰花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基地化、育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和市场规范化的景观绿化苗木和木本花卉等特色苗木花卉产业。开展育种资源收集、保护和发掘利用,创新新品种,开展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区域布局:珠三角地区苗木以城市绿化、家庭美化品种为主,花卉以高档盆花、园艺小盆栽为主;粤北地区苗木以珍贵珍稀、绿色生态树种为主,花卉以兰花、珍贵珍稀开花及彩叶品种为主;粤东粤西苗木以沿海防护、红树林树种为主,花卉以盆花、盆景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