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一起发力,劳苦了大半辈子的农村老人才能更好享点福
每年春节,大量平时在城市里打拼的人回农村老家过年。为此,他们不惜花费积蓄,不辞长途奔波。对很多人来说,看望、陪伴年迈的父母是不辞辛苦的最大动力。这个群体,为数众多,比较典型的是农民工群体,还有那些农村出生、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的群体。这个群体,春节期间都要面对“老人过一年少一年、自己却尽孝不多”的现实无奈,都要直面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父母的晚年生活如何更好安顿?
在世俗的眼光里,他们是农村有出息的群体,但他们的父母却留守农村,晚年生活不如儿女在身边的农村老人幸福,特别是精神生活更为孤单落寞,这也让已经长大的“孩子们”备感自责和煎熬。
那些看上去“出息了”的子女为什么不能给老人一个温暖的晚年?原因更多是无奈:农民工群体更多是因为在城里没有条件让父母共同生活,但对于城里生活还过得去的那些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来说,更多的原因来自精神层面:比如,由于城乡生活背景和习惯的较大差异,共同生活婆媳关系更不好处理,家庭关系可能容易紧张。
让这些老人能安享晚年,出路得从城乡两头找。
城市这头,应该逐步降低入户门槛,让那些长期在城市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能够扎下根,有条件且无后顾之忧地把老人接到身边照顾。同时,适度放宽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的进入门槛,创造条件让在城市立稳足跟的“出息了”的群体,把老人接到城市就近照顾。空间距离的拉近,无疑能为子女尽孝创造极大的便利,老人也能享受到更为健全、更高质量的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到城里子女身边生活的老人,还有不少在城里生活不习惯的老人,在农村养老是更为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