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近年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每年都会发生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
下面列举几例曾经发生的比较典型案例,这些企业均因食品安全问题遭到曝光并得到了应有的处罚,希望生产和监管部门能引以为戒,消费者能更精明客观的对待食品安全。
1、“饿了么”店面脏乱差、无证经营
在2016年的3.15晚会上,外卖平台遭曝光,“饿了么”被点名。“饿了么”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在央视的暗访视频中,一些外卖商家卫生脏乱差,且有无证经营等问题。部分实体店面混乱狭小与订餐平台上店面光鲜亮丽的照片有着天壤之别。一些商家除了无证件之外,还存在伪造、租借证件的行为。
自“饿了么”被央视曝光后,对其短期内在业务和资本层面都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2、福喜过期肉一审两公司被罚240万元
2014年7月20日上海电视台曝光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使用大量过期变质肉类加工为快餐原材料。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无视鸡肉等产品的保质期,将大量过期的鸡肉、鸡皮等原料重新返工,经过绞碎、裹粉和油炸等工艺后,制成麦乐鸡等产品重新出售。同时,该企业还将霉变、发绿、过期7个多月的牛肉再切片使用。福喜产品下游企业包括多家国家知名的快餐品牌,有麦当劳、肯定的、必胜客、吉野家、德克士、沃尔玛等。福喜事件的曝光对其下游企业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表示终止与福喜的合作关系。
2016年2月1日,上海法院依法对上海福喜肉案涉案两公司进行一审宣判,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罚款240万元,涉事人员被判有期徒刑。
洋快餐给予人们的信心在一次次的食安时间曝光后全部崩塌,如何选择上游供应商,保证原料安全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鱼肝油企业违规生产婴幼儿食品
2014年央视3.15晚会上,浙江康诺邦健康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幼儿类鱼肝油被点名。包括康诺邦在内的部分企业违规生产婴幼儿类鱼肝油,将鱼肝油药品加工成婴幼儿普通食品进行销售,婴幼儿鱼肝油属于药物,过量补充会对婴幼儿造成伤害。这些企业都是通过打擦边球,套用标准来逃避监管,违规生产,完全不考虑婴幼儿的健康。
4、家乐福售卖过期鲜肉产品
在2012年央视3.15晚会上,大型超市家乐福售卖过期鲜肉产品等种种虚假销售内幕被曝光,这家郑州家乐福花园路店被爆以价格低廉的白条鸡、三黄鸡替代柴鸡,以赚取高额利润,还以过期鸡胗打散重新包装再卖给消费者,擅自更换鲜肉产品的生产日期。“诚信经营”的承诺已经荡然无存,“开心购物”的家乐福让人再也开心不起来了。
每年的3.15晚会上,公众的吃、穿、用、行等各个方面都将被集中盘查,相应的企业被曝光,而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不断的恐怕还是每天接触的舌尖上的食品安全问题。今晚有着“公关春晚”之称的3.15晚会即将拉开帷幕,估计那些假冒伪劣违法违规的黑心企业一定是如坐针毡,长夜漫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