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立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离不开“互联网+”。在互联网和数字时代,食品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同时,互联网本身作为一种基础技术,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应用场景的快速扩展,已超越现有的监管思路和经验范畴。无论是食品监管部门,还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均面临同样的挑战,即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数据的力量,将食品行业发展好、管理好,并不断注入新的市场活力。
一是传统封闭的监管手段与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不相适应。过去市场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主要采用“用脚跑、现场看”的监管方式,但是如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餐饮、海淘食品等新兴业态,监管手段、方式创新相对滞后。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与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相符合。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全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但是传统的市场监管模式很难面面俱到。三是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与监管力量不足矛盾突出。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基层市场监管责任和压力持续加重。以我们上海市闵行区为例,市场主体总量达16.8万户,其中食品生产、流通餐饮企业总量达2.4万户,与成倍增长的食品餐饮企业数量不相称的是,基层监管人员数量并没有出现相应增长。我们闵行所碰到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趋势。
2.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战术
陈君石:首先要做到理念上的现代化,然后才能够用先进科技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互联网+食品安全”,既可以是食品行业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的手段,也可以是监管部门新的监管方式。目前,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互联网手段在中国已经发展得很好。数字治理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国际上目前没有现成的模板和经验可以拿来照搬或者参考。如何做好“互联网+食品安全”这篇大文章,如何用数字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的治理能力,这些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编者按
刘明:我们要真正用互联网思维改革监管方式,形成一种社会共治局面,包括企业、监管机构、消费者、第三方机构发挥自己的禀赋优势,最终形成食品安全治理的大网络。(记者 陈海波)
阿里巴巴集团法规政策研究室专家 刘明
3.形成食品安全治理的大网络
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冯啸
冯啸:经过思考与实践,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构建了智慧的市场大脑——智慧监管云中心,探索以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为核心,建成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绩效可评、公众可查的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利用科技的力量进一步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王铁汉:在大数据时代,准确的风险分析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需要建立在大数据等互联网科技合理应用基础上。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餐饮服务机构,已经在如何高效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上探索实践。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我们将积极引导餐饮服务企业、网络订餐平台,应用信息化手段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同时,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有赖于监管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推动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
店员将通过网络订购的咖啡交给外卖员。新华社发
作为2019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重点活动之一,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及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食品安全高峰论坛6月1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监管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界专家,热议数字时代的食品安全智慧管理,记者梳理了论坛主要关注的问题以及部分专家的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君石
王铁汉:互联网是食品产业转型、发展新的奇迹,也在塑造新的食品消费场景和习惯。但是,“网售食品”发展得太快,产生了一些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带来了法律法规上的争议,对食品监管部门传统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也是一种挑战。
陈君石:食品是大行业,互联网也是很大的行业,这两个行业的融合可以预见到会孵化出新的业态和新的生态,既是行业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产生新风险的土壤。我们要看到,这里面有很大的用处和发展前途,但不能不看到也有一些风险。因此《意见》里提到,引导食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还提出要“制定完善食品新业态、新模式监管制度”。市场监督要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安全,核心是发展,底线是食品安全。
嘉 宾: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到2020年,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