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正在进行“食安山东”品牌建设,借助此次五市上榜的动力,整改存在问题,聚焦薄弱环节,巩固创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将山东建设成为全国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消费最安全、最放心的地区之一。
初步统计,2015年以来,我省各级已投入95.7亿元支持创建工作,其中,5个国家级创建市累计投入32.8亿元。各市在创建中,针对薄弱环节,投资22亿元新改建农贸市场161处;投资18.4亿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81家,已建成42家;投资11.2亿元,在所有地级市各建成一座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全省食品抽检监测批次达到42万份,超过了千人4批次的国家创建标准,5个国家级创建市平均达到千人5.6批次等等。财政资金的有效投入,保障了全省创建工作的扎实推进。
6月29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授牌仪式,全国15个首批创建城市被命名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其中包括山东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省食安办主任、食药监局局长马越男介绍,创建以来,全省各级投入创建资金近百亿元,“食安山东”取得了阶段性突破,百姓的舌尖安全已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为督促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鼓励地方政府发挥首创精神,探索食品安全治理制度方法,示范带动全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提升,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2014年部署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行动,选取河北省、山东省、湖北省、陕西省作为试点省份,探索开展创建工作。
作为国家试点市的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成立了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督导调度创建工作。增加财政专项投入,用于基层监管机构建设、检验能力提高、监督抽检、信息化建设等食品安全保障。探索符合监管实际,富有监管成效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坚持“打、建、创”相结合,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对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部门协同、企业负责、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创建格局。
济南的“机器换人”,探索在大型食品企业中推行四项深层监管模式,有效解决了大型食品企业的监管难题。青岛的市场管理,对115家批发和农贸市场主办者收取保证金,解决市场主办者只收钱不管食品安全的问题。烟台的“三小”治理,建设芝麻糖、海参、豆腐等品种的六个专业村,对小作坊生产加工场所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潍坊的科普宣传,构建以网络、电视、咨询电话、广播喇叭为载体的“空中四条线”,把食品安全常识送进千家万户。威海的三安联动,首创食安、农安、公安联动监管工作机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