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媒体应当发挥作用,让科学跑在谣言前面,让科普跑在谣言前面。”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董事长吴少祯吴少祯表示,近年我国食品形势不断好转,新型传播格局下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体现在公众心态变化、媒体生态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
根据喻国明的调研,公众最初获知食品安全事件的渠道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例接近,分别占比38.21%和33.51%,说明新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政府机构与权威专家学者尚未成为公众认知食品安全事件的第一信息落点。他认为,政府机构应加强信息公开的时效、频率和透明度,让权威解读的声音更快更多地被民众知晓。
[责任编辑:吴晋娜]
食品安全传播力研讨会是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之一,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为培养年轻一代拥有科学的食品安全认知、提高食品安全自我防护能力,研讨会上还发布了两本“新鲜出炉”的科普书籍——《中学生食品安全知识读本》《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读本》。
据颜江瑛介绍,今年上半年,国家食药监总局重拳出击,加大谣言治理力度,对“塑料紫菜”“塑料大米”“棉花肉松”等食品谣言进行了辟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后,食药监总局还将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继续对食品谣言保持高压治理态势。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公众生命健康,但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颜江瑛认为,强化百姓安全感,必须提高科学、客观的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效果。这要求我们要不断扩大政务信息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作用,加强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研究,既把信息及时传递出去,更要在传递的过程中让公众愿意听。同时,提升科普信息的到达力,增强科普传播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加大对食品谣言的打击力度。
光明网讯(记者 陈海波)尽管我国食品安全趋势向好,但公众主观感受并非如此,食品谣言以及政府等权威机构缺乏及时发声是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在近日召开的食品安全传播力研讨会上介绍,他们调研分析了近年来11起公共食品安全事件的首要传播渠道,发现权威机构占比仅为1.26%,亟须加强政府和权威专家在食品安全事件的传播力度。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也认为,要想提升食品安全传播力,强化百姓安全感,必须扩大政府监管信息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