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五一下馆子,别点这6道预制菜,成本低上菜快,店家:此人够专业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食品安全 > » 正文

盘点2017年九大最热网络谣言 食品安全领域成重灾区(2)

浏览: 来源:
银行大劫案快播 尹施允上快乐大本营 引用三帅哥 永恒之塔调查苏贝尔斯遗址 永远的微笑 邓小巧 优优艺吧 优滋堂 油城新干线 余晓非

  此外,还有不少谣言仅仅在今年一年中,就反复传播过好几次。如“国内多个景区缆车起火,17位游客丧生”“每点一次微信自带表情都在让日本人赚钱”等谣言,每隔几个月就会沉渣泛起,在社交平台中出没。上海辟谣平台在今年曾两度对“上海市内飞机撒药治白蛾”的传言进行辟谣,一次在2月16日,一次在5月9日。其实,“飞机撒药治白蛾”工作在我国部分区域是存在的,但一个特定地区的官方通知,被掐头去尾后传到不同地区,变换时间和地点等细节就变成了谣言。这类谣言出现时,网民往往会出于“善意提醒”的目的,将其转发分享给亲朋好友,导致谣言扩散。

  “旧谣”翻炒变“新谣”

  在这些食品谣言中,受关注度最大的莫过于“塑料紫菜”“棉花肉松”“掺胶面条”等一系列谣言。造谣者使用视频实验等看似可信的方式,凭空捏造,混淆公众视听。由于一些食品安全谣言能准确抓住消费者心理,形成大面积传播,部分造谣者甚至以此勒索商家企业牟利,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例如,今年2月前后疯传的那条“紫菜是由黑色塑料制作”谣言视频中,某品牌紫菜经过水洗浸泡,手撕不开、有腥臭味,于是视频拍摄者声称紫菜就是黑色塑料袋做的。紧随其后,多个品牌的紫菜接连“中枪”,福建晋江等地区的紫菜行业因此遭受重创,经济损失逾1亿元。

  上海警方已查处网络谣言390余起

  “每点一次微信自带表情都在让日本人赚钱”的谣言


  “舌尖上的谣言”成重灾区

  今年以来,食品安全领域成为传谣重灾区。仅上半年,上海辟谣平台就对45则食品安全类谣言进行澄清与辟谣,范围几乎涉及食品领域的各个种类。

  不仅如此,食安谣言传播的“本地化”现象在今年也变得非常突出。比如今年3月出现“崇明长兴昨天有村民吃大盘鸡感染H7N9死亡,暂时别吃鸡肉、鸭肉、猪肉……”的谣言。不止在上海崇明,这条谣言还被各地的造谣者改写成当地版本,“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原标题:解放日报盘点2017年九大最热网络谣言,食品安全领域成重灾区

  由上海市网信办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联合创办的上海辟谣平台,推出年终盘点,选出2017年度九大最热谣言,其中“塑料紫菜”“团伙割取小孩肾脏”等谣言曝光率极高——

  谣言危害猛如虎 随手转发需谨慎

  “棉花肉松”谣言出现了多个版本

  “四个和尚利用迷药进入家中挖肾”谣言

  短视频、H5成传谣新形式

  危害二:扰乱社会治安。“偷肾”谣言反复席卷网络,每次传播都会引发恐慌,搞得人心惶惶。虽然权威部门和各大媒体屡次辟谣,仍抵挡不住谣言的反复传播。以近期一次谣传为例,湖南衡阳警方抓捕两位造谣者,对单某处以治安拘留10天,对罗某处以治安罚款500元的处罚。

  记者发现,这类谣言由于实验手法简单、拍摄过程方便,往往会造成短时间内同一类型的谣言集中爆发,影响波及多个食品行业。在“塑料紫菜”谣言之后,食品安全领域又接连出现“塑料大米”“塑料粉丝”等谣言。此外,上海辟谣平台还先后对“掺胶面条”“注胶虾”“注胶杨梅”等进行过专题辟谣。

  记者发现,“老谣新传”最喜欢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兴风作浪。首先,朋友圈中信息传播空间相对封闭,一些早已被澄清的谣言容易再次传播;其次,部分自媒体公众号为博眼球和吸引流量,故意翻炒旧闻,发布如“挖肾”“迷药”等惊悚信息,诱骗网友转发,最终使自己获利。

  谣言称这是浙大老师发明的量子“隐身衣”

  2017年,短视频进入爆发期,这一年也被不少人称为“短视频元年”。网民手机流量猛增,手机观看短视频已是常事,不少谣言采用1分钟以内的视频形式传播。7月6日,一段“姚明吸毒被抓”的视频谣言在微博和微信中热传。短短几秒视频中,姚明身穿灰色短袖衬衫、牛仔裤和白球鞋,双手一直背在身后,身旁簇拥着大批身穿制服的人员。这条谣言瞬间引爆网络,但上海辟谣平台第一时间查证发现,该视频拍摄的是姚明6月27日在四川绵竹观看全国青年篮球锦标赛的场景,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以讹传讹。

  危害四:危及身体健康。今年5月,“西医有百害而无一利”谣言流传,一些糖尿病患者因轻信谣言而停用胰岛素,加重了病情。无独有偶,今年11月,“突发心梗可大力咳嗽来自救”谣言在网络上流传。医学界人士明确指出,这个谣言中的方法非但没有效果,甚至还会加重病情。网络上流传的各类偏方、怪招、荒诞理论,换来的可能是病情被延误,甚至危及生命。

  “孕妇剖腹产时被医院偷肾”“四个和尚利用迷药进入家中挖肾”“一百多人团伙割取小孩肾脏”……这些“挖取器官”的传言眼熟吗?在过去一年,“偷肾”传言不断在微信和朋友圈中出现,实为“老谣新传”的典型代表。

  危害三:破坏产业经济。今年2月中旬,“塑料紫菜”谣言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据福建紫菜行业协会估算,整个紫菜行业或将因此蒙受近1亿元的损失。到今年年中,各地警方已累计抓获18名制造、传播“塑料紫菜”谣言以及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人员。11月30日,福建晋江法院一审判决涉“塑料紫菜”网络造谣事件被告人王某犯敲诈勒索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法槌敲响,案件告终,行业冬天却仍未过去。

  相关链接:教你如何识别谣言

  今天,解放日报刊发《2017年,你被这些网络谣言忽悠了吗》,对2017年网络谣言的传播和治理情况进行了盘点——

  还有一个更方便的办法,就是通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App、上海辟谣网站(piyao.jfdaily.com)、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号(ID:piyao021)等方式给后台留言,我们将以最快的速度核实真相。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瞬息千里,谣言的危害性和破坏力更是呈几何级数倍增。2017年流传的网络谣言造成了哪些危害?公安部门是如何打击网络谣言的?

  而在另一则“棉花肉松”的谣言中,“本地化”的表现不再仅限于变换地名,还引发了多地居民的模仿和实验。实验者往往先将肉松泡水形成白色絮状物,然后用撕扯或点燃等方法来证明这是“棉花”,并据此指责当地商家售卖假冒肉松。今年5月,浙江永康一位大叔真人出镜,拍摄了一条“棉花肉松”视频,义正辞严控诉“无良商家”。在山东青岛,甚至有一家糕点店因当地居民拍摄的“棉花肉松”视频,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所围攻。可见,谣言被网友移花接木到各地后,只会愈演愈烈,让更多消费者上当受骗。

  针对网络谣言,上海公安网安部门开展了“7×24小时”巡查执法,加大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查处力度,今年以来先后发现并依法查处网络谣言案事件390余起,依法查处了一批造谣者。

  这一类的“老谣新传”,往往是将多年前早就辟过谣的旧闻重新翻炒,在网络上形成新一轮传播。今年5月,网上出现“江西景德镇一家医院趁孕妇进行剖腹产时将其肾脏偷走”的新闻,经过记者查证,所谓的“孕妇被偷肾”事件是一条2012年就在网上流传的旧谣言。还有今年12月初,很多上海退休人员的微信群里在热传一则“退休人员去街道登记可领每月70元补贴”的信息,然而早在2014年12月,上海市人社局就通过官方微博对此进行了辟谣。

  三、主动向权威媒体或政府部门求证。网友们在碰到真假难辨的信息时,可通过电话、邮件等传统形式与相关部门联系,或者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官方微博和公众号留言评论的方式进行求证。

  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海量信息,大家如何有效地辨别谣言呢?上海辟谣平台总结了三招:

  网传的“塑料紫菜”视频片段

  谣言为了“更高效”地传播,还出现H5等新媒体形式。这些制作精美的H5页面,图文并茂,并配以极富感染力的背景音乐,将一些谣言描述得惟妙惟肖。H5类型的谣言对于中老年人“杀伤力”特别强。以12月初在微信朋友圈大量传播的H5谣言“2018年新政汇总”为例,造谣者将“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中考将取消”“2018免交新农村合作医疗费”等政策谣言合并到一起,打包传谣,让不明真相者信以为真。此外,关于“塑料是癌症起因”的谣言也出现大量H5网页,不少网友受骗后进行转发。据观察,这类H5网页在传播数日后便会显示无法打开,多数发布者在被举报后选择删除了事。然而,不少网友在看完后已深信不疑,谣言的影响并非一键删除就能消除。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