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标准解读材料,其中明确了有关调和油命名和标识,要求标明食用调和油的原料比例,食用调和油因长期缺少国家标准,导致消费者难辨优劣的情况有望改变。
长期以来,食用调和油配方不公开、配比不透明是消费者购物选择时的一大痛点,而这一情形在最近已经发生改变。6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发布《GB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要求食用调和油各种油比例明示。专家表示,此举过后行业将更加集中化,或迎来新一轮洗牌。
所谓调和油,即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品油按照营养和风味,按一定比例调配制成,但是具体比例一直以来是各家粮油企业的“秘方”。因此,调和油产品中的营养成分、配方比例无从知晓,调和油“公开配方”的呼声日渐高涨。
关于此次食用调和油新规出台的影响说法不一,不少人认为,新规出台或会引发食用调和油新一轮的涨价;也有人认为涨价可能性不大。
记者采访金龙鱼相关负责人了解到,过去及目前售卖的产品标示都是符合国家标准,合法合规。还有一些还未标示的是新规之前的产品,市场流通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新的产品是全部按国家要求标示。记者也注意到,以5L售价118元的金龙鱼葵花籽亚麻籽食用调和油为例,也公开了成分配比:葵花籽油65%,高油酸葵花籽油25%,亚麻籽油10%。
作为食用油消耗大国,我国油脂市场上不仅有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人们喜爱的大宗食用油,为满足消费者营养和风味的需要,食用油市场上还有数以百万吨销量的食用调和油。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食用调和油配方乱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成分比例不一样,例如企业宣传纯花生油,但使用花生油的成分是不纯的,从而赚取更多利润;另一方面,关于等级的问题,比如产品明明只有二级,却标成一级或者特级等,亟待新标准的出台。
尽管如此,记者走访广州各大商超发现,在售的调和油品牌中仍有大部分未对含量比例作标示。如5L售价59.8元的多力非转基因葵花籽食用调和油就仅仅只标注了葵花籽油68%,其他成分没有写。
在售品牌大部分未对含量作标示
据了解,新国标GB2716是“四标合一”,即是将原来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调和油》并在一起,对《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和《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的整合修订。与原标准相比,主要变化是完善了术语和定义、删除了煎炸过程中植物油的羰基价指标、修改了酸价和溶剂残留指标、增加了对食用植物调和油命名和标识的要求等。
新规12月21日起实施
行业集中度更高
调和油“秘方”受诟病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市面上许多食用调和油比例成迷,价格却是普通食用油的几倍。以某橄榄调和油为例,橄榄油被消费者认为是绿色健康的,因此卖得也很贵。一些厂家为此就在食用油中添加橄榄油,摇身一变成为“橄榄调和油”,寻求更好的销量。但实际上,许多调和油中添加的橄榄油并不多,有的干脆不公布配比,只拿橄榄油做一个噱头。
记者留意到,在调和油国家标准出台前,已有企业开始公开调和油配方。2002年,金龙鱼推出1:1:1第二代食用调和油;2012年8月,中储粮推出金鼎食用调和油,率先公开了调和油配方配比;2017年12月26日,中粮正式推出福临门营养家调和油,公布了配比情况,是国内首款配方比例与营养成分双公开的食用油产品。
标准正式实施日期为2018年12月21日。
而部分宣称已经公开成分比例的调和油品牌中,也有部分产品未明确标示范。如售价59.9元的4L金龙鱼橄榄调和油,上面标注添加10%的特级初榨橄榄油;5L售价59.8元的中粮福临门调和油,也并未标注具体比例。
朱丹蓬表示,食用调和油配方制度的改变,是适应整个食品安全的要求,以及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这也表明中国在整个配方制度上的进步。“消费端食用油出现涨价应该是不大可能,因为近两年整个食用油销量是在下滑的,所以该制度不一定会引起价格上的变化。但会引起这个行业的新一轮洗牌,一些不合格的,或以前‘挂羊头卖狗肉’等类型的小企业会被市场清理掉。”朱丹蓬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DF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