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最早使用“天然食品”这一说法的人,是印度医疗局的医生罗伯特·麦卡利森爵士。1922年,他告诉一群美国医学专家,诸如胃病、溃疡、阑尾炎和癌症等这些在西方人之中如此普遍的疾病,在他治疗的所谓“未开化”人群中几乎闻所未闻。而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未开化”人群的饮食中几乎都是未经加工的“天然食品”——也就是“源于自然的简单食品:鸡蛋、谷物、牛奶、水果和蔬菜。”
而文明人的饮食,则由于脱水、加热、冻结和解冻、氧化和分解、磨粉和抛光,已经从食物中消除了自然性,而代之以人工处理,带来无穷的健康问题。现代超市中,售卖的“有机蔬菜”。价格大都较普通蔬菜更昂贵。
罗伯特的说法代表了现代人对“天然食品”、“有机农业”信仰和核心观念。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这种将自然与民间智慧拔高过科学和理性的思想,在沉浸在反主流文化的年轻人中间反响越来越大。很快,美国全国上下几乎每一个城市和大学城都有长头发、戴念珠、穿凉鞋的人在开店卖“天然食品”。
但值得警惕的是,“天然食品”与“有机农业”发展至今,其本身已经发展为另一种大规模工业生产模式。以美国为例,到2007年,美国人在“天然食品”上的开支是一年130亿美元。这个市场正以每年4%到5%的速度迅速增长。“全天然”常常成为食品新产品宣传排名前三的热门用词。实际上,这一用词本身可能并无实际意义,如何去划定“有机”、“健康”、无“添加剂”这些颇能蛊惑人心的名词尚无定论。但是它们却能够让消费者放心,食品不包含隐藏的危险。
随着“天然食品”、“有机食品”市场的增长,生产它们的业务实际上也被许多生产普通食品的相同大型企业所主导。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吊诡的事实:实际上食品加工商是利用他们自己的生产方式引起的恐慌来获取利润的。
面对食物恐慌,我们可以做什么?
关于食品恐慌,我们看到,多年来关于食物健康性的观念转变是如何地显著。化学防腐剂从现代科学的成就沦为毒药。全脂牛奶的价值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酸奶经历了繁荣、破产与复兴。加工食品从把健康的新品种带上餐桌的功臣,到变成缺乏营养的东西。牛排从美国餐桌的骄傲变成一张通往心脏病房的单程票。人造黄油从“对心脏健康”变成堵塞动脉的物质,如此种种。
面对纷繁复杂的食品安全信息与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隐患,作为一个消费者的我们,可以做什么?
“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但不要吃得太多;相对较多地吃水果和蔬菜。”
首先,我们当然应当利用自己的理性与知识,去了解与辨析这些关于食品安全的种种知识。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关于食品安全的许多研究,仍然在不断的争论之中,而令人遗憾的是,专家们似乎有一种令人遗憾的癖好——喜欢提出一刀切的建议。
在这些许多尚无定论的争论当中,一个人如何才能避免被食品恐慌的风潮裹挟,同时尽可能地保证自己的食品安全呢?利益相关与否,常常是我们辨别他们是否说了真话的一条有效捷径。
第一有效的策略是,观察一下这些争论的各方,然后自问:“他们在这事里面有利益吗?
至于我们到底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在这方面,美国作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与环境新闻学项目主任迈克尔·波伦的建议非常明智: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但不要吃得太多;相对较多地吃水果和蔬菜。这是吃什么都要“适度”这条老建议的修订版。但它真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