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措施得力、民众齐心,只要我们都较一较真、守住心中的底线,就能遏制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推动食品安全进步。
戴清流
近日,在大围山食药工商质监所的指导推动下,大围山农贸市场成立了质量监督联组,通过联组有效对接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以及经营户方方面面的事务,力争将原来市场内“靠监管部门督管为主”的模式转变为“经营户自我管理为主”的模式,切实发动经营户担负起主体责任,高质量建设好农贸市场。(《浏阳日报》1月18日报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舌尖上的安全,是当前我们重大的民生课题。但遗憾的是,曾经有一段时间,食品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拷问着生产者的良知,也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玩笑是,我们从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
如何让消费者不用去担心食品的原材料、检验、保质期、添加剂等问题,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笔者以为,政府主管部门当然是责无旁贷。质监人肩负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职责,就需要在自己责任的这“一亩三分地”里,兢兢业业,仔仔细细,把好每一道关口,每一处细节,确保问题食品、过期食品、有毒有害食品不进入市场,流向餐桌,危及大众。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么多年来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全都是因为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吗?未必,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食药监等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卖力,但是他们的工作并不足以从根本上遏制不法商贩为了蝇头小利而铤而走险,很多的问题,屡禁不止,屡查不绝,摁下葫芦起来瓢,几乎成了社会的顽疾。只要人们认识不到互害模式下,自己既可以是施害者,也可以是受害者;认识不到大众对市场的信心彻底丧失的时候,也是商家生意彻底凉凉的时候,食品的安全就会一直受到挑战。
所以,当前的食品安全建设,除了政府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之外,社会的诚信建设必须进行,群众参与监督的机制必须打造。一方面,可以在食品安全领域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公众查询的诚信体系,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把监管部门发现的一些风险及时告知公众,将一些大案要案和新的法规政策及时向社会公布,增加透明度。另一方面,要广泛地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监督,督促身边的人合法经营,诚信经营。
这样的局面形成,当然并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主管部门要善于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向一切违反法律法规和影响百姓“舌尖上安全”的行为说“不”。大围山食药工商质监所的质量监督联组建设,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而进行的积极探索——通过树立市场中守法经营典范,利用他们的影响力,用组织的形式对身边的商户进行监督和提醒。这样一来,部门的监管有了向深度和精度的延伸,群众的“菜篮子”也有了安全保障,商户的生意也因为诚信市场的打造而红火,多赢局面必然形成。
保证食品安全,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也是完全可以完成的任务。只要措施得力、民众齐心,只要我们都较一较真、守住心中的底线,就能遏制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推动食品安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