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绝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那些认为抵制了明显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食物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想法是另一种形式的掩耳盗铃。现代的食品行业,全球化和工业化已甚,自由市场鼓励参与者逐利的本质,是食品安全问题最首要的动力。全球化带动生产者集中生产大批量单一作物,零售者要食品生产商让利,而食品生产商压榨农民,农民无法转嫁价格压力,只有采取降低质量的方式来弥补亏损,最终导致消费者取得的食品质量很低。比如在食物里添加催熟剂和抗生素、不合时宜的食品远距离运输、以次充好的行为,都持续制造着食品恐慌。制造食物本身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而制造有问题的食物也是如此。
“我自以为身为大学生,只要身处校园,饮食上洁身自好,不吃路边摊、烧烤、麻辣烫,那么有毒食品即使存在,也与我无关。自以为大学如同象牙塔一般,把社会的一切恶都隔离在外。但那一刻,这种天真的想法顿时灰飞烟灭,我们被伤害的容易程度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容易得多,可谓防不甚防。”被诸多食品安全事件震惊的年轻人,决定对抗由食物所构造的不确定性,大声疾呼,“让身后的人绕过这火坑,并让他们知道路上的火坑有多少、隔他们有多近。”于是他以过人的勇气和使命感,开展了对中国食品安全的调查,打响舌尖保卫战。
调查报告取名《掷出窗外》,既来自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看完《屠场》吃惊地将早餐的火腿掷出窗外的轶事,又来自于历史上另两次“掷出窗外事件”:两次事件发生在布拉格,是波希米亚人对罗马教廷及神圣罗马帝国的反抗,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胡斯战争与三十年战争,影响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轨迹。在作者看来,食品安全的“掷出窗外事件”一点也不比前两回次要,毕竟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攸关生死。
作者提出了“易粪相食”的概念,表明问题食品生产者即使精明到拒绝吃自己生产的东西,也难以保证不会吃到别的生产者制造的问题食品。“每种食品的生产者都清楚自己制作的食品是垃圾,因此绝对不吃。但问题在于,你可以不吃自家的馒头,但你总要吃别人家包子,打别人家酱油,喝别人家奶粉。”因此食品安全牵涉的不是某个环节、某种食品、某个生产者,而是一整个生产体系与食品行业;“易粪相食”也是警示行业里的人,如果没有自律的社会责任感,即使作为生产者也难以保证对食物、对生活的掌控。
作者:沈蜜、吴学锐
编辑:西西、沈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