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五一下馆子,别点这6道预制菜,成本低上菜快,店家:此人够专业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食品安全 > » 正文

校园食品安全、非法医美等6大消费领域渐成打击重点(2)

浏览: 来源:
缘之空无修版 极黑的布伦希尔德 国宝档案之觐天宝匣 自信的名言 曾国藩名言 福州三中家校互动平台

  而就在不久前,网红主播李佳琦直播“翻车”事件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在推销某品牌不粘锅时,李佳琦和助理现场煎鸡蛋,不粘锅却粘得一塌糊涂。在网友指责其虚假宣传的质疑声中,李佳琦工作室于直播当晚致歉。

  ■ 典型案例

  夫妻直播平台卖假药获利百万双双被判刑

  今年4月,最高检发布一批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犯罪的典型案例,其中北京王爽、谷小伟生产、销售假药抗诉案等入选。

  2016年3月至10月,被告人王爽伙同其丈夫被告人谷小伟,在未取得药品生产、销售许可的情况下,于北京市前门东路一员工宿舍内,将从他人处购进的“纯中药减肥胶囊”进行装瓶、封袋,并自制说明书。王爽利用一直播平台对该减肥药进行宣传,使用微信与购买者联系并收款,再由谷小伟联系物流企业向全国多地区购买者发货,销售金额达300余万元。后经北京市东城区食药监局认定,涉案“纯中药减肥胶囊”按假药论处。

  2017年8月3日,东城区检察院以王爽、谷小伟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向东城区法院提起公诉。后因检察官在审查后认为判决减少认定了销售金额,于11月13日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二中院开庭审理于2018年5月12日做出终审判决,认定销售金额为110余万元,改判王爽有期徒刑十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180万元;谷小伟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万元。

  非法医美

  眼下,越来越多的爱美人士选择“微整形”医疗美容。

  按现行规定,一般的美容院不具备医疗资质,不能开展医疗美容项目,医疗美容必须在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合法医疗美容机构开展。另外,肉毒素、透明质酸注射剂等医疗美容产品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必须由有资质的医生在合法的医疗机构使用合法产品。

  但现实中,我国医疗整形美容机构良莠不齐,目前仅有部分机构的专业资质达到了相关法规规章标准。医疗整形美容手术事故投诉率高,成为医疗事故的重灾区之一,无证行医、非医疗美容场所从事医疗美容、非法制售和使用医疗美容产品、违规医疗美容培训等违法行为频频发生。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全国每年因整形美容而导致毁容的投诉超过2万起,这些案例大多源自非法医疗美容。

  今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出医疗美容消费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理性选择,并建议消费者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医疗美容产品,以避免使用违法产品或者不当使用合法产品造成伤害后果。

  ■ 典型案例

  无资质美容诊所被抓现行37万余元违法所得被没收

  今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曝光了2019年医疗美容违法违规10起典型案例,涉及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湖南、广东、陕西等省市。10起典型案例中,涉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相关案件5例、3例未取得许可证而擅自执业、1例出借许可证、1例逾期未校验许可证仍然从事诊疗活动。另有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和开展医疗美容手术、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等案例。

  所曝光的案件中,处罚金额最高的是,广东省广州奢媛医疗美容门诊部有限公司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案。

  检查时发现,该门诊部手术室及美容外科诊室内垃圾桶里有使用过的输液吊瓶、针管、针头等医疗废物。在前台收费处发现门诊档案16本(含问诊记录、麻醉术前须知、手术知情同意书等),治疗处置单30张,操作项目登记本1本,术后拆线记录本1本和手术登记本1本。外科医生朱某道和护士王某、刘某正在现场执业。

  广州奢媛医疗美容门诊部有限公司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违反相关规定,2019年6月17日,广州市天河区卫生健康局作出责令立即停止执业活动,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372190元,并处罚款人民币5900元的行政处罚。

  个人信息泄露

  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早已不是新鲜事。如今,手机App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途径:聊天记录、消费记录等个人信息被各种服务类App掌握,但App过度索权、隐私条款不合规、强制授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流氓”行为正在暗中作祟。

  针对这些问题,今年初,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四部门要求,加强对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包括强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等行为。

  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相关负责人称,至今,针对App专项治理的举报平台已收到8000多条举报信息,将400余款下载量大、用户常用App纳入了评估,向100多家App运营企业发送了整改建议函。

  ■ 典型案例

  网上买机票个人信息遭泄露旅游平台、航空公司被判道歉

  今年“3·15”之前,北京一中院通报了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典型案例,向消费者发出保护信息提示。

  消费者庞先生委托其助理鲁先生通过某旅游平台购买机票,其后收到诈骗短信,短信内容中显示有庞先生航班的起飞时间、降落时间、机场名称、航班号。庞先生认为,自己的手机号及确切的航班信息只有该旅游平台和航空公司掌握,因而其断定是旅游平台和航空公司泄露了其个人信息,于是以侵犯隐私权为由诉至法院,请求判令旅游平台所属的公司和航空公司在各自官网向庞先生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

  庭审过程中,旅游平台主张其仅为网络交易平台,在本次机票订单中未接触庞先生手机号码,且已向鲁先生发送谨防诈骗短信,尽到了提示义务。航空公司则主张其通过中航信提供订票系统服务,订票信息不存储于该公司系统中。

  法院经审理认为,航空公司和旅游平台所属公司存在泄露庞先生隐私信息的高度可能,并且存在过错,应当承担侵犯隐私权的相应侵权责任。庞先生请求二者向其赔礼道歉,应予支持。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法官表示,旅游平台及航空公司一方面因其经营性质掌握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亦有相应的能力保护好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免遭泄露,这既是其社会责任,也是其应尽的法律义务。如果存在泄露消费者隐私信息的高度可能的情形,而现有证据又不能证明经营者尽到了相应义务,应认定经营者存在过错,应当承担侵犯隐私权的相应侵权责任。

  汽车消费纠纷

  汽车售后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领域。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19年上半年全国消协受理交通工具类投诉超3万件,其中涉及汽车的投诉16389件,同比上涨26%。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