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食品安全和食品真实是食品的三个属性,保障食品真实性可遏止“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振国民食品消费信心和国际贸易声誉,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健康发展。应加大食品真实性的科技投入,攻克食品真实性技术难点和监管问题。
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支持的“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这也是学会连续9年邀请权威专家对年度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热词十:食品真实性
——必须跨过“自加热包”安全这道坎
特医食品是满足特殊营养需要的配方食品,需经国家注册。特医食品“营养支持”作用在临床上不可或缺,但不能替代药物。食品企业应按照注册配方生产特医食品,不能在未取得注册配方和生产许可的情况下生产特医食品。应加强特医食品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了解特医食品的特殊性,并遵医嘱食用。
热词六:自加热食品
食品安全隐患仍需关注 风险依然存在
“人造肉”是非自然生产、有类似肉品口感食品的代名词,通常分为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育肉两大类。“人造肉”具有极大的商业化潜力,其兴起源于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人造肉”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加大科技投入,解决其尚存的科学技术问题。不断完善标准法规,促进“人造肉”产业的市场化发展。积极开展公众科普,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理性消费“人造肉”。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京超开“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
2020-02-03 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热词二:减盐减油减糖
问题4:网红食品安全隐患多,为食品安全的高发地带
2019年,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重要文件,表明国家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与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视。孟素荷教授强调,顽疾尚未清除,新挑战又迎面而来。在中国食品产业、物流体系及餐饮行业快速转型的当今,发展变革中的食品安全永远是第一道门坎,是食品界必须持续努力不懈的着力点。我们用12年的时间,以“三聚氰胺”事件为教训,倒逼出了一个从危机四伏到走入正轨的中国食品安全体系和中国食品产业,为中国食品产业赢回了应有的尊严,我们应倍加珍惜。而对新的发展与变局,我们需要更高水平的工作,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
孟庆海书记在致辞中表示,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食品安全与健康是科普领域的重要方面,作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普品牌活动——“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自2012年起,已连续举办8届,对改善我国食品安全舆论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近5年抽检中涉及掺假的食品中,农产品、酒类、餐饮食品成为三大重点领域。这种食品真实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但却是不能容忍的,而且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均不能独善其身。
解读专家:任发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梁钢副司长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形势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仍有待提高。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三大基石之一,是《食品安全法》的明确规定,也是国际上通行的食品安全管理方式。“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对科学引导舆情和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热词七:特医食品
问题3:食品真实性问题凸显,掺假欺诈行为屡见不鲜
解读专家:路福平,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
——法规倒逼“草根食品”的健康提升
解读专家: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解读专家:王守伟,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
我国居民膳食存在高盐、高油、高糖的问题。“三减”目的是减少膳食中盐、油、糖摄入量,是实现合理膳食的一个方面。开展“三减”行动要循序渐进,消费者、食品企业、媒体、政府应树立“合理膳食”理念,并形成合力,用科技引领食品产业健康转型,用科学的方式推行“三减”。
]
近3年来,基于食物可持续供应及中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导向,中国食品科技界与产业界的创新异常活跃。如近年来科技界和工业界关注的未来食品及“人造肉”,植物基“人造肉”外企产品已进入中国市场;国内民企正进入商业化模式中。而细胞培育“人造肉”,中国食品科技界正加速追赶。再如自热食品、功能食品等,产品创新必然带来对现有管理与标准的突破。如何营造出既鼓励创新亦对市场负责,确保消费者安全的管理模式,这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挑战;对企业产品创新中坚守安全、健康为第一防线的挑战;对科技界用科技力量支撑产品创新与确保食品安全与健康能力和水平的挑战。
——“食品造假”魔高一尺,“鉴伪检测”道高一丈
——关注企业责任更需强化消费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