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现在对于事物的渴求就变成了一种自相矛盾。我们希望自己保持高贵的品性,不想杀死其它生物以获得食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却又非常怀念传统食物的那种感觉。我们希望能花费更少的钱得到更好质量的服务。我们希望我们所吃的食物更加天然健康,尽管这两者一般情况下并不能画上等号。我们希望能比我们的上一代吃得更好,但是我们却屡屡羡慕上一代人吃的食物。怀旧情绪,猎奇心理,猜疑症,以及充当高雅绅士的渴求,种种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人们心中对于科学,对于超市和食品行业的黑幕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
曼斯伍特对于食品公司的胆怯表达了鄙视的态度,尤其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他说:“如果他们看到类似‘人造寿司’之类的名字,他们就会说:‘不要把我们的名字放在它旁边!’他们害怕了!”在一次有关食物和纳米技术的科学会议期间,一位来自一家欧洲最大规模食品公司的高级官员就曾经请求记者不要披露他出席了这次会议的消息。
制造出这些未来高技术食物的最大挑战实际上根本就不是技术问题本身,而是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们对此的态度,正如全世界各国的食品科学家们所说的那样,即消费者们的那种“排斥情绪”。这种来自消费者一端的消极反馈当然也会影响到食品公司的态度,让他们在这方面变得愈发谨慎,而这些公司则恰恰是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主要资金赞助方。在美国,这些食品公司对于自己在开发这些食品技术方面的研发活动都三缄其口。
所有的未来食物研究专家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现有的食物供应方式将是无法持续的。尽管有机主义者坚信回到最初的状态将会解决目前世界面临的食物问题,然而却没有一位严肃的科学家相信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应对未来人类的食物短缺问题。因此,如果在未来我们想要每个人都能吃饱,那么我们就将不得不接受一种新的“非天然”的食物。事实上消费者们已经很自然地接受了很多“非自然”的产品,比如经过细菌发酵的酸奶,比如经过脱脂处理的蛋黄酱,包括各种让食物更加美味的化学物质,等等。
提要:生存还是死亡?天然还是人工?在“民以食为天”的律条下,传统农业能否满足人类日益膨胀的“胃”?面对食物的短缺,“非天然”食物大行天下终究不可避免。
那么出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考虑,人们是否最终会接受这种新的食物形式呢?科·冯·德-惠勒(Cor van der Weele)是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哲学教授,她认为最终公众将会看到转基因食物在伦理方面的益处,因此他们最终将会接受这些新型食品。她说:“人们将会看到这方面的益处,从猪的身上获取干细胞就可以生产大量猪肉,而不必要去杀死数百万头猪,这一点对于消费者们来说将是非常吸引人的。”她还引用了在沙漠地区开展的一项实验结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即使用新型方法生产食物将会极大地节省能源耗费。这项实验在沙漠地区的一个被称作“生物反应堆”中进行,使用太阳能提供能源来生产肉类,最后人们发现这样做获得的节能效益将是惊人的。惠勒表示:“相比传统做法,这种新型做法只需要原来1%的土地和2%的水就可以得到一样的结果。另外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会比传统做法减少90%以上。”
公众最终将会接受转基因食物
仅仅考虑人口增长这一个方面就足以解释价格的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估认为到2050年时,全世界至少需要增产40%的粮食,而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影响世界上的一些主要粮食产地。蒂姆告诉英国政府,基于高耗能的粮食生产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继续以牺牲生物多样性进行生产活动将是灾难性的。当未来来临,对于我们吃的东西,每个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选择。
但这些在目前阶段还都只是幻想,这是在埃因霍芬理工大学近日举行的一次未来食品展上出现的场景,只是这些食物都是用橡皮泥和其它替代品制成的。然而有一点是关键,那就是所有在这里所展出的展品并不完全都是凭空的幻想。正如该校助理教授柯特·冯·曼斯伍特(Koert van Mensvoort)所称的那样,它们“几乎是可能的”。曼斯伍特本人还参与了网站nextnature.net的制作,这个网站关注未来技术的发展。他将自己学习工业设计的本科学生召集到一起,并邀请来生物技术工程师,市场专家以及伦理学家,要求他们列出哪些未来食物现在实际上对我们而言已经近在咫尺。
在2035年吃“真正的”肉类将会是像今天食用鲨鱼翅一样是一件违背一般社会伦理的事,并且价格也将非常昂贵。正如马克·波斯特博士指出的那样:“一位吃肉但是骑自行车出行的人要比那些只吃素,但是出门却开着悍马车的人要环保多了。”
我们现有的饮食文化中必须加入一些东西。看起来食物的价格再也不可能回落到2000年前后的水平了。在西欧,普通家庭花费在食物上的开支大约占据家庭总收入的10%~15%,而在60年前,这一数字大约是60%。伦敦城市大学食品政策学教授蒂姆·梁(Tim Lang)表示廉价的食物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在目前我们其实并未按照其实际价值支付费用,他说:“我们一直受益于自然界提供的价值,还有遥远的产地,还有廉价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