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杨月)5月16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发布了《行政改革蓝皮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No.5(2016)》。报告指出,“管好”“管对”与“及时管”是放管结合中“管”的核心内涵,政府要扮好“服务员+督导员”的角色,而不是做个四处奔波、忙于救火“消防员”。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资料图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在发布会上指出,在“放”的方面,总体来说成果明显。一是大幅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二是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层面减少行政许可事项600多项,国务院层面社会投资核准项目减少76%。到去年底,国务院层面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取消。国家对投资项目的前置审批由原来的33项减少到2项半。评比达标、表彰评估事项取消了1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中央层面免征和减少了70多项、地方层面340多项。另外,国务院还减少了各种资格、资质事项273项,占到原来的44%。
虽然如此,但报告指出,政府与公务人员过度干预市场与社会的行为仍然存在,一些行政审批涉及面广,权力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部门之间重复审批、多头管理、相互牵绊的现象仍然严重。民众办事难却不得不办,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就利用手中的行政审批权力进行寻租、设租、创租、抽租等钱权交易。
对此,课题组表示,明晰了问题成因,就明白了简政放权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放权、简单地放利,也更不是对市场与社会不管不顾,而是要分辨清楚哪些“权+利”应该放、哪些“权+利”应该管,真正做到“放管结合”。具体到简政放权中的“管”,报告指出,就是政府要通过公共行政服务与民众行动指导,加强对市场与社会中各种行为的规范与监督。
课题组针对加强监管的问题,进一步解释说,先前我们只重审批,忽视了事中事后的监管,各种违背市场规律的经济行为、违背社会道德的人际行为悄然滋生,导致目前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突发事件频发,影响恶劣。而政府简政放权的核心目标,是要营造一个健康活跃有序的市场环境与公平正义安全的社会环境,所以“管好”“管对”与“及时管”是放管结合中“管”的核心内涵,政府要扮好“服务员+督导员”的角色,而不是做个四处奔波、忙于救火“消防员”。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细腰蜂”(ID:beeyouth)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