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健康饮食 > » 正文

讲座︱栗山茂久:中医和西医都是关于焦虑的学问(2)

浏览: 来源:
seqingdianyen 新金瓶梅龚新月 5555ssss 王静门 狼爱上羊 绝焰焚天 佛山梁园平面图 0951影音在线 骰子混混太子 野蛮恶少的千金女佣 休掉花心王爷 dctser 娘子为夫饿了19楼

“五脏六腑”图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西方医学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才对日本产生真正影响的呢?对此,栗山茂久的答案是否定的。栗山茂久提醒到,我们除了注意到画面中的人体好像被描绘成一个繁忙而分工有序的工厂(或曰微型社会)外,其实,还可以发现其中所有小人的忙碌都是在制造废物,这并不是东方的观念,而恰恰是来自上面提到的西医的观念。

《饮食养生鉴》(局部放大)
如果再对照文本材料,就会发现,出版于1851年的川本幸民编纂的新学类书《气海观澜广义》中已经引入了“食物有毒”的西医观念,而进一步查考文献,则可发现,1801年的一本名为《养生七不可》的通俗读物中早已出现过这一内容。而与之同时传入日本的还有灌肠器等医疗器械。这种“食物有毒”的观念早已被现代西方医学所抛弃,以至于今天的人们鲜少注意到它在近代东亚的传播和影响,而仅仅瞩目于解剖学传入的问题。
医学是关于焦虑的学问
从西方传到日本的关于人体体内废物堆积的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排毒养生法,对日本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健康=平衡”是传统医学的观念,无论是西方的四种体液说,抑或中医的阴阳,皆是如此。然而栗山茂久认为这仍然是非常模糊的观念。他指出,医学不仅是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也是关于焦虑的学问。
中医(道家)的“虚”(depletion)与“邪气”入侵是对好东西流失的忧虑,而传统西方医学则忧虑坏东西的累积。近代日本受到西方的影响,开始从担忧好东西的缺失转变成担忧坏东西的累积,20世纪初引入益生菌的理念而发明“养乐多”就是一个例子。
也许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是,这种焦虑是如何传播的?(How do anxieties travel?)为什么日本人会接受西方人对体内废物累积的焦虑?日本的传统里是否有类似这样的渊源呢?
栗山茂久又提到中医里有关“积”的理念。这一理念早已传入日本,但是在日本对中医理念的接受中,演变出这样一种独特的认识,即认为“气”是由人力驱动的,而不是中国的道家认为的那样是自然流动的。所以日本人相信劳动能让“气”在身体中流动,一旦停止劳动,“气”便会滞阻,并导致身体的病痛(这也是对日本人勤劳的医学理念上的一种解释吧)。

大地震鲶绘
作为旁证,日本的“鲶绘”(Namazu-e,Earthquake catfish prints)也反映出有关过剩的焦虑,以及隐含其中的金钱与食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在日本古代民间信仰中,人们认为地震是由巨型鲶鱼的地下活动造成的。日本安政时代江户(现在的东京)大地震(1855年)后,出现了大量以鲶鱼为主题的浮世绘,称为“鲶絵”,是庶民借由发洩对天灾人祸不满的时事类讽刺画报,内容五花八门。有的诅咒巨鲇为地震元凶,有的赞赏它扫除社会积弊,也有描绘木工、泥瓦匠和商人等等与鲶鱼一同欢庆的讽刺画——因为地震时房屋倒坏,这正为他们带来了生意。我们可以注意到,鲶绘在象形地展现金钱的得与失时,用的是“呕吐”、“排泄”、“狼吞虎咽”等与饮食及代谢有关的动作。

(本文根据栗山茂久报告概括整理,未经其本人审定。)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