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裕安区各地叠翠流金,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在“蔬菜之乡”的裕安区顺河镇,一辆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大卡车正陆续运往合肥、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一位操着上海口音的老板指着一筐筐青翠欲滴的鲜嫩蔬菜兴奋地说:“我们特别喜欢到裕安区来采购蔬菜,因为这里对外销售的蔬菜都是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老百姓吃了安全放心。”
近年来,裕安区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通过实行全程化监管,加大检查整治力度,让不安全的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行为无处遁形,让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如今,从农田到餐桌,从企业到百姓,从城市到乡村,全区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每一道食品安全环节。据裕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向东介绍,他们用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全力保护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需从源头抓起,因此该区从严把源头关入手,把米、面、油、蔬菜、肉制品、乳品、水产品等大宗消费产品,小餐饮、小作坊、小摊贩等作为监管重点。以最严肃的问责“无缝式”值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重大事项报告和领导带班等制度,畅通12331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核实、处理群众投诉举报的食品安全问题,发挥群众监督举报作用,扎实做好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及时准确报告食品安全情况及相关信息。
去年12月7日凌晨,该区市场监管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南门农贸市场内一位商户销售未按规定检疫的牛肉,接到举报后,该区市场监管稽查执法人员迅速到达现场,进行取证登记保存,并按相关程序和法规进行惩处。但该商户拒不配合,仍然我行我素,随后又于12月15日对外销售未按规定检疫的牛肉。在执法处理过程中,该商户不承认自己的违法行为,拒不接受处罚,并先后向裕安区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最终该户败诉并维持原有的处罚。
随着市场的繁荣发展,食品流通监管十分复杂而艰巨。为加大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该区不断创新监管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制订了食品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全面推行网格化监管,着力构建“日常检查、监督抽验、诚信评估、约谈告诫”四位一体的监控体系。今年以来,该区进一步加大对生产加工场所、大型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监督检查。截至目前,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446人次,检查各类食品经营主体(含餐饮)1623户,查办案件6起,及时消除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该区以最严厉的处罚手段,实施“集中式”整治。认真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严厉查处制售“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深入推进餐饮企业“明厨亮灶”工程和农村食品安全“扫雷”行动。本着依法、及时、从严原则,加大食品案件查办力度,曝光典型案件,震慑违法分子。今年7月份,该区在例行对市场监管巡查过程中,发现一起销售无中文标签的进口葡萄酒,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立即展开调查、取证,并按照相关法规给予该商家10万元的处罚。今年中秋、国庆“两节”期间,全区先后抽检食品74组,查办案件6起。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既要针对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今年,全区建成了12个食品快检室并陆续投入使用,主要是提升基层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质量检测水平、降低检测成本、及早发现和控制不合格食品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查处食品流通环节问题食品,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质量安全。”王向东说,在实际食品监管工作中,该区重点把小作坊提升改造、小摊贩集中管理、小餐饮集中连片经营作为重点进行监管,坚持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注重日常规范,把农村集体聚餐、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和旅游景区食品安全作为风险隐患重点排查治理,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农贸市场、餐饮示范街(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将食品监督抽检、快速检测作为技术支撑全面落实,把“明厨亮灶”“透明车间”“阳光仓储”纳入日常监管范畴,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化、长效化和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