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食品安全谣言再伤农
——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看“塑料紫菜”谣言
本报记者 林蔚
谣言猛于虎。
不久前,网络上疯传的“紫菜塑料造”视频重创紫菜行业。记者走访紫菜加工厂家集中的晋江得知,仅2月26日一天,紫菜养殖两大基地的浙江苍南和宁德两地就积压了四五百车约1200吨的紫菜,每吨紫菜价格直降1.5万元以上。考虑到农产品都有自己生产周期的特性,企业和农户的损失绝不仅是谣言带来的紫菜滞销,更是整个产业链被打乱后的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天下紫菜,晋江其七。据统计,晋江市每年约加工销售紫菜4万吨,年产值20亿元,占到全国紫菜业产值的六至七成。而在晋江65家紫菜加工企业背后,谣言直接伤害的是主要分布在浙江苍南、福建霞浦和漳浦三大基地的紫菜养殖户。
这并不是谣言第一次重创食品加工业。而食品加工业作为与第一产业最紧密相关的第二产业,农产品只有经由工业化生产,才可能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地大批量流通和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正因如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从而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以晋江紫菜加工业为例,晋江的加工工厂背后带动的是全国多地紫菜养殖农户的生计致富问题。农民们辛苦养殖的紫菜作为一种海产品,天然无公害,而且营养价值高。但是,从海里收上来的紫菜,如果没有及时收交工厂进行烘干处理,很快就会烂掉。和紫菜一样,其他食品加工业对于延伸农产品的流通,提升附加值,也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保护、促进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对于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
供需关系是经济生产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
从需求方面来看,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屡屡造成广泛恶劣的影响,正是因为其瞄准了群众需要当中对于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的心理痛点。所以,有效提高普通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是当务之急。这次的“塑料紫菜”谣言其实并不难识破,但为什么却传播如此之广?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采访当中记者了解到,晋江市食品行业协会将把参观食品安全生产纳入工业旅游的范畴进行推广,并积极申请在本地落户一个第三方国家级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晋江的多个紫菜加工企业在全国各地的超市安排了专人专柜介绍紫菜,还开展紫菜义卖活动;晋江市举办了紫菜文化节,并准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如此种种可贵的努力,都着力于提高普通百姓对紫菜的认识,提高食品安全的消费信心。推广到其他食品,针对需求出发,同样也可以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发力,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谣言的辨识度,引导健康的消费心理。
从供给方面来看,企业持之以恒地提高安全的食品,并且形成深入人心的品牌,是让谣言再无市场的釜底抽薪之策。农业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对农业供给体系提供保障。而食品加工业是农产品优质规模化供给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目前来看还较为薄弱。短板即是发展空间所在。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谣言,对绿色农产品建立价格补偿机制引导生产、出台政策帮扶食口加工企业做品牌,扩大科研机构、食品检测中心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这些举措都将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帮助农产品供给顺利流通,杜绝谣言再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