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给地方发展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考验。在全力护航并确保十九大期间食品安全的基础上,以“早介入、强指导、促规范”为原则,我市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市场监管部门全力以赴投入食品安全保障监管与市场经营秩序整治工作。建立食品总仓,对供应峰会的食品进行统一采购、统一检测、统一管理和统一配送;强化峰会餐饮接待单位保障,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选派驻点监督人员开展现场监督……通过构建起产地准出、总仓入库、酒店入厨“三道防线”,我市以“零事故、零投诉”圆满完成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重大活动保障任务,实现了活动点上、全市面上“两个绝对安全”。
关键词二,智慧监管网
2016年4月29日,我市嘉善县市场监管局开发区分局、姚庄分局和上海市金山区枫泾市场监管所缔结为友好协作关系,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维权协作等十项合作机制,共同打造浙沪毗邻地区一体化市场监管示范区,一年多来成效明显。为更好强化省际毗邻地区食品安全区域合作,2017年11月20日,金山、嘉善、平湖三地市场监管局在上海金山举行食品安全区域合作签约仪式,明确通过建立联络沟通、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维权协作、联合执法、联动宣传、互认互通、学习交流等工作机制,强化联防联控做好跨区域食品安全工作和合作共建消费维权、案件查处机制两项合作,共同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齐心协力保障区域食品安全,力争建成“沪浙跨省(市)食品安全示范区”。本次食品安全区域协作是两地三所协作机制的升级版,也是嘉兴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接轨上海的又一新举措,开启了沪嘉两地食品安全监管新篇章。
“六大体系”连连看:
优秀成绩单的背后,盘点2017年“食安嘉兴”的那些精彩步履,可以看到,以省级食品安全市县创建为主要载体和抓手,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基层责任网、智慧监管网、社会共治网已然成型,党政同责、技术支撑、全程追溯、行刑衔接、区域合作、峰会保障等六大体系建设也是颇有成效。
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企业履行主体责任。而要真正让广大群众“吃得安全、用得健康、购得放心”,基层责任网的构建尤为重要。
在2014年建立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的基础上,我市依托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会团体等,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等群众性队伍,进一步延伸和壮大了监督力量。目前,经公开招募、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等,市本级已聘请10名市级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成员主要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协会人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人员等。全市各地也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监督员队伍,仅各镇(街道)已建立社会监督员队伍120支,已聘任的社会监督员人数达1677人。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桐乡市在全省率先启用“重大活动保障智慧监管”工作平台,让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参与重大活动保障的100多名人员安装使用,为大会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据介绍,运用其智慧监管APP可开展任务受理、制定保障方案、接待单位保障评定、审查菜谱、进驻现场、现场监督、突发事件处理、撤离完成等,反应速度十分之快。嘉善县食安办则开发并启用了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同时在市场监管干部、镇(街道)食安办干部、基层食品安全协管员中推广使用“食安嘉善”APP移动监管执法终端;此外,还联合卫计部门全面启用“嘉善县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推进“农安嘉善”智慧监管新模式,推广网格化动态监管模式,有效破解了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等难题。海宁委托当地乡厨协会开发“海宁市餐饮食品安全网”,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让广大市民登录海宁市餐饮食品安全网,即可看到该市餐饮单位餐饮安全实时等级(阳光小厨房)、实时了解当地农村家宴中心和乡厨具体情况。开发的食安通社会公众端“市监通2.0”,则可让监管人员通过手机远程监控食品加工情况,广大市民可实时观看部分学校食堂监控录像。与此同时,我市其他各地也积极探索建立无线化、数据化的电子监管网,力促食品安全属地化、全程化、全域化监管。
食品安全事关人人,食品安全人人有责。近年来,我市在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上花了相当多心力,也营造了“食品安全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根据自身实际,我市层层落实责任,不断夯实基层责任网,力促食安嘉兴建设落到实处。通过推进基层食品安全责任网络建设,截至目前,全市72个镇(街道)均设立食安委及食安办,共配备专兼职人员285名,设立村(社区)食品安全工作站1100个。而在首批34家规范化镇(街道)食安办通过验收的基础上,2017年全市第二批24家基层食安办又通过验收,目前,全市规范化镇(街道)食安办达80.6%。通过推进基层市场监管站所建设,我市出台星级市场监管站所创建五年规划,全面推进基层所规范化建设。2017年全市创建五星级所3家、四星级所5家、三星级所3家,规范达标所14家,近两年创建率达70%。通过推进基层农产品监管体系,全市各县(市、区)均建立部门内部监管制度,推行“一岗双职”,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行业管理和服务指导的同时,承担农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同时细化、落实镇(街道)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员的职责,将日常巡查、检测分析等具体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各涉农镇(街道)还都建有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并对公众免费开放,检测员持证上岗,每年接受培训,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职责、有检测、有考核培训、有工作保障”。
关键词一,基层责任网
食品安全,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有力支撑。当前,我市已构建起职能分工明确、运转灵活高效、资源优势互补的全市公益食药检验机构联动发展新模式。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可检测项目达1290个,其中食品1058项,真正成为全市食品检测的龙头。各县(市)也正加大县级检测资源整合力度。平湖、海宁食品检测中心已建成并通过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财政厅联合考核验收,海盐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已于2017年10月投入使用,桐乡市相关实验室改造正进入工程阶段,嘉善县正拟拨专款加大检测中心设备更新力度。嘉兴市农业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也已完成装修改造。针对国内食品检测中面临的部分难题,我市还积极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补充作用,有力助推了全市食品产业的发展。
行刑衔接体系
关键词三,社会共治网
根据《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追溯体系建设要求与原则,我市各县(市、区)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为基础,加强农产品监测数据的融合,推进镇(街道)快速检测点数据联网工作,实现了基层检测点数据的实时上传。目前,嘉善、平湖、海盐追溯体系已通过省级验收,县级以上示范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均纳入追溯平台管理,全市纳入平台追溯管理的主体已达5423家。
区域合作体系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兴的智慧城市概念和实践为食品监管带来了新的监管思路和发展方向。我市各地积极探索,成果斐然。
与此同时,我市各级农经、市场监管部门等还通力合作,逐步建立起农产品准入准出机制,规范农产品索证范围、票据必备要素、台账登记格式等内容。并对自产自销经营户实行主体备案,督促农批市场做好农产品出货清单,督促农产品零售市场经营者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开展农贸市场电子追溯工作,已完成18家农贸(农批)市场电子化追溯系统筹建工作,城区农贸市场质量追溯体系建成率达95%以上,快速检测体系建成率达95%以上。
2012年两高司法解释颁布以来,市公安局与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行政部门在打击食药犯罪上积极开展协作。为进一步拓展案件线索来源,市公安局与市场监管、农经、质监、卫计委、盐务等部门加强对接,建立完善信息共享、联合执法、鉴定检测、案件移送等制度规范,并将协作配合纳入制度化轨道。2017年,我市公安、市场监管、农经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40余次,通过联合执法办理有毒有害食品案件25起,护佑民生成效显著。
党政同责体系
广开投诉举报平台,积极借助群众力量,也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途径。统一举报电话,开通网上举报平台,由12345政务热线统一接听、分流、处理;通过浙江省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受理网络、领导信箱等各种网上渠道的投诉举报;开通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渠道,方便广大消费者反映食品安全问题。截至目前,我市通过各渠道受理食品类投诉举报1286件,核查回复率100%。仅2017年上半年,在全市食品安全排雷“百日攻坚”行动中,我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就接到相关投诉举报644件,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对属实举报全部予以立案查处,并落实奖励。
峰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