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初中英语单词表人教版:初中所有英语单词大全(含七八九册)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食品技术 > » 正文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及形式审查条件要求(4)

浏览: 来源:
打字赚钱平台 街机游戏下载中心 现金游戏 nba常规赛多少场 安博电竞 踩踏网 饥饿游戏1电影 藏水入疆

研究内容:以中央厨房安全营养、清洁减排、物理增效数控智能为目标,研发原料低损去杂、节水净化清洗、多功能组合切制、定向钝酶与自调节消毒、自动变频脱水、抑菌包装的中央厨房调理中心设备;研制高效连续化生产米饭关键技术与装备并产业化;集成开发中式配菜和调理参数自动调控的炒制、炸制、蒸煮和烘烤等智能烹饪技术和设备,菜肴包装、原料前处理剩余物、餐厨剩余物处理技术及设备;集成研发中式自动化中央厨房配餐食品的清洁化生产和配送技术及其装备,开发能在常温下保质期延长2-4倍的工业化中央厨房配餐食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现代食品加工产业是与公众的膳食营养和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国民健康产业”。全球食品加工产业正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高技术、智能化、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着一大批新技术(如云计算)的开发,新业态(如网络电商)的出现,新模式(如全产业链控制)的形成和新产业(如现代调理)的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不仅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成为引领和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方便、美味、可口、实惠、营养、安全、健康、个性化、多样性”的产品新需求,以及“智能、节能、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新要求已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也对食品加工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研究内容:以智能、自动化加工为核心,研究建立面食适度加工在线控制指标、方法体系及关键测控仪器;研究开发全麦粉稳定化、营养保全及食用品质改良加工新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全麦面条、全麦馒头等传统与新兴全谷物食品加工适宜性、品质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研究开发半干面条、营养挂面、早餐谷物制品、挂面切断与高效包装等加工关键技术和自动化、连续化生产设备并进行产业化示范;研究开发小麦加工副产物的食品化利用新技术与新模式。

12. 西式肉制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构建我国特色食用菌加工原料数据库,通过发酵积累10000株份以上的食用菌营养与功效成分数据,覆盖350种常见食用菌;精准挖掘出20-30个风味、营养和功能突出的加工型食用菌资源;研发出8-10项新型食用菌风味、营养和功能性配料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出3-5种天然保鲜剂;研制出8-10个食用菌创新型食品配料;研制出3-5个增强免疫、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活性成分清晰、功效明显的创新产品;建立食用菌精深加工示范生产线3-5条,食用菌减损保质储存流通示范工程1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5项,申请发明专利15-20件,其中国际专利3-5件。【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20-30篇,其中国际高水平论文收录10-15篇;获得发明专利10-15件。

为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支撑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启动实施“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在新型加工与绿色制造,粮食收储运技术装备,现代食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与低碳化研发,全产业链质量过程控制开发,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业化及工程化食品加工技术装备创制等关键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旨在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知识支撑,新工艺创建,新技术突破,新装备保障,新产品创制和新格局形成。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野外自热食品加工、食用品质提升、自加热技术、质量安全控制等技术15项以上,开发野外自热型食品新品种30种(套)以上;创制野外自热食品核心加工装备或装置3台套、功能性包装材料3-4种;形成系列产品标准、规程、技术工艺标准10项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20-30件,发表论文10篇以上;预期在5-10家以上大型企业推广,实现15种以上自加热套餐的供应保障能力,并在高海拔、高湿度、寒冷低温等野外极端环境进行示范应用。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丰富的食用菌资源,运用高通量功能因子筛选模型等生物体内外新型功能评价技术,开展食用菌风味、营养、功能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评价(增强免疫、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研究,对食用菌功能成分的结构鉴定和构效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建立风味、营养和生物活性等功能因子的特色食用菌原料数据库。开展食用菌多糖、三萜及甾醇等主要活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技术和指纹图谱技术研究,建立食用菌功效因子检控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高值食用菌的减损保质的冷链流通模式优化及食用菌天然保鲜剂的研究,建成食用菌产业化减损保质储存流通新技术体系和示范工程。通过开展食用菌发酵、提取、酶解、精准干燥、粉体制备等高品质现代新型食用菌食品及配料的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出一批具有特色风味、营养及功能的食品工业原料。对食用菌功能因子高效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与示范,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提取技术、纯化技术和生物活性成分稳定技术,建立工业化食用菌功能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分离、量化重构、稳态化制剂的工艺和质控体系。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明确小麦加工精度与口感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规律,提出2-3项面食适度加工技术规范及标准修订建议;开发5-10项先进的适度加工适用技术与装备,突破全麦粉稳定化加工等3-5项全谷物食品加工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我国大型面营养制品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生产制造能力;研发加工关键技术15项以上,形成成套技术装备10项以上,申报专利25项;建立示范线5条以上;探索3-5项小麦加工副产物的食品化高值利用技术与模式,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提高8%以上。【预期性指标】申报专利30项,发表论文40篇,在5-10家企业示范应用,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减少污染排放25%以上,吨产品能耗和水耗分别降低15%和10%。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10. 大宗面制品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芝麻、向日葵、亚麻籽、油茶籽、牡丹籽、奇亚籽、核桃和胚芽、米糠等特色油料为研究对象,基于油料特性,创新研发与集成配套原料精选与稳定化、新型溶剂浸出、酶法生物制油、适/低温制油、酶法脱胶脱酸、膜分离精炼、混合油精炼、工业分子蒸馏精炼、高功能性增值产品绿色制造等精准化、稳态化关键技术与智能化装备,通过产业化示范,建立符合国情的灵活性多样性精准适度加工技术模式和相应技术规程;开展特色油脂功效评价,以及油脂加工副产物蛋白质、多糖类、功能活性物质等制备技术研究,构建副产物绿色多元化利用集成模式;探索微藻油脂提取、精制、抗营养因子脱除技术,开发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微藻食用油产品。

9. 现代饮料高速灌装加工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

1. 民族特色工业化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民族特色工业化食品研发技术体系,研发民族特色食品现代化加工技术15-20项,创制食品核心加工装备3-5台(套);研制开发新产品30种,示范企业的民族特色食品机械化、自动化、成套化装备应用率提高40-50%。【预期性指标】申报专利15-20项,发表论文50篇。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研究内容:针对西式肉制品技术工艺及装备研究薄弱,我国大型西式肉制品加工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系统研究开发西式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品质保持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装备,研究开发品质控制和节能减排新技术。以西式肉制品为研究对象,研究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品质保持技术和产品品质控制技术;研究低盐低脂西式肉制品加工技术;消化吸收已引进的先进大型加工设备,实现本土化生产;以西式火腿、香肠、培根和萨拉米等为对象,研究肉食加工品质保持技术,自动化加工技术,研制大型数控真空斩拌、制冷滚揉、全自动定量灌装、烟熏蒸煮等技术和设备,集成形成大型西式肉制品自动化技术和生产线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研究内容:开展民族特色食品的品质评价与品质稳定性控制、工艺挖掘与工艺适应性改造等研究;突破民族特色食品连续化、标准化加工和品质保真技术瓶颈;开发民族特色食品的标准化、连续化、智能化和工业化加工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典型的民族特色的工业化传统食品,建立健全民族特色食品加工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数字化、规模化、自动化、连续化、工程化、成套化核心装备与成套技术与装备。

本专项形式审查责任人:戴炳业、于双民

根据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在2016年、2017年启动实施了30个项目的基础上,2018年拟发布14个任务方向,其中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9个任务方向,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类5个任务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2.56亿元。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