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乳制品生产企业,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检测检验能力、科技研发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据马纯良介绍,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8.9%、99.1%和99.5%,在所有大宗食品中合格率最高,质量安全指标和营养指标基本与国际水平相当。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产量逐年增长。2015年产量约70万吨,2016年约80万吨,2017年约90万吨,市场需求逐年增长,反映出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消费信心逐步恢复。
危机在2011年春节前后彻底爆发,大批国内消费者纷纷前往国外购买洋奶粉。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做过一次调查,有70%左右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不敢购买国产奶粉。
“让下一代喝上好奶粉”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曾登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的一代民族品牌三鹿轰然倒塌——公司破产、高管被判刑。
在2018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以下简称D20峰会)上,当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司长马纯良讲出“当前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时,台下爆发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质量安全,中国乳业曾经从这里跌倒;如今,又从这里重新站了起来。
马纯良所罗列的这些数据,在2018年“再上层楼”。2018年1——12月份,市场监管总局(本级)共抽检乳制品10次、1670批次,合格1669批次,不合格1个批次,合格率99.9%。2018年,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局共抽检乳制品55126批次,合格55003批次,不合格123批次,合格率99.8%。
我国品牌乳业迎重构格局新时机。安 东 摄
也正是从2011年开始,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开始对市面上的国内品牌和进口产品实行每月抽检。在2013年4月28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记者看到,从价格上看,进口品牌价格高于国产品牌近一倍,但国产产品质量好于进口产品。即便如此,国内消费者的信心不足,仍然让国产奶粉举步维艰。
先是2008年10月,受到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进入三审的《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重要修改。再是2015年4月24日,《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在两次审议、三易其稿后,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
对违法严惩,针对监督抽检和体系检查发现的问题,督促地方监管部门严肃查处,吊销了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按照“处罚到人”的要求,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一定年限的从业禁止处罚。
2015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首次确定了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工作原则,对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了详细规范,同时也从民事、行政、刑事方面加大了惩罚力度。刘君凤 摄
2019年,被行业视为洋奶粉与国产奶粉的一道分水岭——统计数据显示,经过连续多年的销量攀升,2018年国产奶粉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9%,为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今年国产奶粉将大概率跨越50%成为奶粉市场的主导力量。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旗帜婴儿乳品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让祖国的下一代喝上好奶粉,我一直很重视!我国是乳业生产和消费大国,要下决心把乳业做强做优,生产出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高品质乳业产品,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乳业产业,培育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业品牌。”
找回失去的“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2018年度,国家监督抽检不合格的产品不属于质量安全问题,而且不具有系统性、普遍性。分析发现,这些不合格发生的原因,是对相关标准的条文理解不准确、不全面所造成的问题。
刘美菊说,标准的缺失、监管力度不够、原料乳质量低、奶牛饲养水平差、建厂无规、市场无序、乱抢奶源、掺杂使假等问题,是导致这场乳殇的根本原因。
于是这样的画面出现在了办公楼和写字楼:年轻的妈妈们放弃奶粉,利用工作间隙存储母乳,晚上背回家给宝宝当第二天的“口粮”。
10年过去了,国产奶粉的变化和进步有目共睹。如今,国产奶粉不但是在国内部门的检测中表现优异,就是在境外机构的抽检中同样格外抢眼。表现在市场方面,就是国产奶粉正在不断“收复失地”。
《食品安全法》颁布10年后,中国乳业拿出了“中国生鲜乳质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食品行业最高水平”等多个亮眼的成绩单,走出了质量之殇的泥沼,将笼罩在国产乳品头顶的阴霾远远抛开。
奶粉“触发”食安改革
一罐900克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成为“蝴蝶扇动的翅膀”,引发了中国乳业在过去十年的跌宕起伏,引来了数亿人关注的目光,甚至摆到了最高决策层的案头。
10年前,国产奶粉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跌入谷底,10年后,国产奶粉再次崛起,迈向“最好的时期”,重获消费者认可。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时间的流逝让人忘记了那段“中国乳殇”的历史,而是国产奶粉以全新的过硬品质和安全形象,再度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中国质量报》
在过程上严控,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规范体系检查,全面检查企业生产许可保持情况、食品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检验能力情况以及不合格产品处置情况,并向社会公开检查情况。
这些年来,为了振兴中国奶业,重塑国人消费信心,党和政府在战略规划上、产业政策上、监管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曾经有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澳大利亚的一家超市,早上一开门,所有的奶粉便被抢购一空,而抢购奶粉的,都是来自中国的代购。从国人开始在澳洲代购奶粉没多久,澳洲就设定了奶粉限购政策,最开始是每人限购4罐,后来变成了每人最多两罐,在澳大利亚的一些超市里,甚至还会在货架上贴出中文限购说明。
这些法规政策及标准包括:《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13年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年版)》《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母乳代用品宣传和销售行为的通知》《关于使用进口基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追溯信息记录规范的通知》《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有关工作的公告》《关于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标签标识规范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2008年10月,已经进入三审即将通过的《食品安全法》(草案)突然进行了8个方面的重要修改,其中6方面都是针对三聚氰胺事件制定的。一年后的全国两会前夕,《食品安全法》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了我国食品治理从食品卫生向食品安全的重大转变。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的十年,中国食品安全法治治理的十年,是食品安全治理理念不断创新、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治理效果不断超越的十年。
国产奶集体蒙上阴影
撑起中国乳业的各个“领军品牌”不仅在国内赢得赞誉,在国际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伊利、蒙牛、光明、圣元、飞鹤都已跨出国门,在资源优势的国家建设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
事件发生后,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国外奶粉迅速蹿红。
走出质量之殇 迈入最好时期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10年后的2018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京召开首届中国乳业质量年会,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美菊在《中国乳业十年巨变》报告中重提此次“中国乳殇”时感叹道:“2008年,是让每一位乳业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年。那一年,一场三聚氰胺事件浩劫了中国乳业。”
《食品安全法》实施十周年来我国乳业质量提升工作综述
与《食品安全法》同行的十年,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涉及乳制品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形成了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对于规范行业的发展、经营管理、产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严格的监管,换来了最好的成效: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大幅提升,大型生产企业全面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生产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检验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宝宝一张口,全世界孩子都喊饿”——这句当时的调侃,讲述的便是中国代购们的“杀伤力”。从2012年起,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荷兰、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限购政策,针对的便是来自中国的扫货团。
2018年1月1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的影片《无问西东》中,有一整段围绕奶粉安全问题展开的剧情,令人印象格外深刻,其中一句台词更是充分反映奶粉安全指标的重要性和关注度:“所有的家长在为宝宝购买奶粉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安全性’。”的确,奶粉的生命线就是质量与安全,丢掉了质量和安全,中国乳业的做大做强便无从谈起。
□ 本报记者 何 可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殷切希望,把提升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抓好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突破口。不断改革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方式,从狠抓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入手,全面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运用准入管理、现场检查、抽样检验、信息公开等多种手段,全力以赴打好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水平的攻坚战,重塑消费者对国产乳粉的信心。
2008年9月11日,原《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的一篇报道《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曝光了三鹿奶粉添加了可致人结石乃至死亡的三聚氰胺。这篇文章就像是在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迅速激起了波澜。
在中国消费者对奶粉从价格认同阶段到品牌认同阶段盘旋上升的关键时刻,国产乳业因为一次质量事件,而陷入了集体的信任危机,错失了占领国内市场的大好时机。
对产品严检,坚持“市场买样、异地抽样、轮流检验、月月抽检、月月公布”的原则,持续加大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督抽检力度,并实现企业和项目全覆盖。
在源头上严防,要求企业自建自控的奶源基地,逐步拥有全资或控股建设的养殖场;建立原料供应商审核制度,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对主要原料实施批批检验,保障原料质量安全。
对市场严管,全面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制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标签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