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轶教授致辞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食品安全问题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加强食品安全法治建设,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国人民大学一直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研究,汇聚优势学科力量,建立跨学科学术研究平台,加强与国家主管部门的深度合作。来自监管部门、学术界、行业和企业界嘉宾共同聚焦新时代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凝聚社会多元智慧,希望能为食品安全治理工作贡献丰富的、高水平的思想资源,共同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届食品安全法治论坛征文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论坛举行了获奖论文颁奖仪式,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法学院学科规划办主任路磊介绍了征文评审工作情况并宣读获奖名单。本次征文奖项包括实务类论文奖、学术类论文奖和青年学子人才培养奖,与会领导嘉宾为获奖作者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
法制网首页>> 首页即时滚动新闻>> 第三届中国食品安全法治论坛(2020)在京举行发布时间:2020-12-02 08:58 星期三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 王鹏翔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军认为,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是食品安全治理的理论逻辑和路径选择。在市场层面应当自救与互救并行;在社会层面应当自律和共赢并举,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的共同体;在政府层面应当输血和造血并重,用好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手,政府掌舵,社会划桨,形成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大会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韩大元教授主持。
关于食品安全法治发展方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司副司长任端平建议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确定“十四五”规划及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二,扎实推进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实施;第三,深入研究完善食品安全法治基础理论和重要基础制度;第四,强化刑事民事行政基础性法律及相关法律对食品安全的支撑;第五,研究破解食品安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六,抓紧研究解决食品安全执法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稽查专员张晋京提出三点思考:第一,法规制度怎样能够更好地与政策规划相协同、相配套;第二,怎样通过完善技术法规更有利于科学创新和引导消费者更好选用营养健康的食品;第三,怎样坚持问题导向,对目前存在的与营养健康相关的食品问题建立长效机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各方努力,使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公众健康。
本届论坛发布了《疫情防控·食品安全治理创新十大亮点》,从立法、政策、科学等十个维度,总结回顾了疫情新常态下食品安全法治治理的创新举措。
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指出,中央提出的食品安全形势根本好转中的根本,主要靠法治。他主要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大力培育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新主体、新体系;第二,法治要统一,要创新;第三,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机构要法定化;第四,划清食品安全行政、民事、刑事的责任边界,构建各司其职、互相衔接的有效机制;第五,重构食品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他最后指出,食品安全需要不断地进行法治创新,强调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社会共治的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刘金峰指出,卫生健康系统主要承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风险监测评估、推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两个方面的职责,对这两个方面的职责提出了三点考虑:第一,需要强化食品安全法与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之间的衔接与互补,夯实公共安全法治基础;第二,强化食品安全标准与营养健康标准的衔接与互补,构建最严谨的食品标准体系;第三,强化食品安全底线风险与营养健康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的衔接和互相,提升系统性防范食品安全与健康风险能力。
美团食品安全高级总监丁冬就“疫情经济与平台食品安全治理实践”作了演讲。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所长尹宝虎表示,食品安全法治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食品安全归根到底要靠法治。中国法学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与实务部门和相关产业保持合作,致力于为法治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食品安全法治治理和食品行业健康发展需要理论界、实务界、产业界在秉持社会共治理念下形成共识、精诚合作、增强合力。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吴永宁指出,食品安全领域应该率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科学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准绳,建立一个风险分析框架,从农田到餐桌建立优先监控名单,整合食品安全体系,从以最终产品检验过渡到以过程监管,整体上改善我国食品风险监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