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流独镇这种存在了十多年、规模上亿元的食品安全“毒瘤”,不能再延续之前那种“猫抓老鼠”、割韭菜式的执法。相反,必须猛药去疴、除恶务尽,全面肃清当地食品调料造假的病灶,彻底纠正当地不把造假当犯罪的微环境
法治周末特约评论员
廖海金
据媒体近日报道,在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的一些普通民宅里,每天生产着大量假冒名牌调料,雀巢、太太乐、王守义、家乐、海天、李锦记等市场知名品牌几乎无一幸免。这些假冒劣质调料,通过物流配送或送货上门的方式,流向北京、上海、安徽、江西等多地。记者调查发现,此地聚集的造假窝点多达四五十家,每年产值以亿元计,造假历史更是长达十多年。
鸡精、酱油、醋等,是公众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料。然而,瓜子加工企业用过的香料,简单加工灌装后就变成了“王守义十三香”;工业用盐加上色素就勾兑成了名牌酱油……很难想象,这些人人日常都要用到的调料,竟是“调料造假中心”生产出的假冒劣质调料。
“调料造假”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即刻引发公众热议、舆论关注和高层重视。从国家食药监总局到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正在合力围剿,捣毁造假窝点,清查假货流向,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襄助。完全可以相信,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围歼战,这个食品安全“毒瘤”,必将迎来灭顶之灾。
不过,在为这场打假围歼战叫好的同时,更需要反思的是,这些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假劣食品在独流镇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且销往全国多地。如此长时间、大规模的调料造假,背后有太多必须反省的问题。
检索新闻不难发现,早在2005年执法部门就在查处独流镇的假名牌调料黑窝点,2009年、2010年、2011年也都可检索到类似的执法行动。而现今,独流镇假调料黑窝点再次被曝光,说明,尽管当地执法部门对假调料制售的打击一直不断,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虽然,不能够随便扣上“地方保护”的帽子,但如此现状至少说明,目前的执法、监管还是存在问题的。造假窝点一直在“被割韭菜”,却没有从根本上切除“病灶”,以致于屡屡旧病复发,甚至变本加厉。
据知情人士透露,独流镇这些制假售假的黑作坊,警惕性很强,还都安装有监控,并且规模较孝窝点分散,使这些黑窝点具有了隐蔽性强、不易被察觉的特点。在每次执法行动之后,它们可能“春风吹又生”了。
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独流镇多名造假行业内部人士称,有些厂家的打假人员找到造假窝点或者在物流公司查到假货,不会真正动手去查,造假者只要给钱就可放过。看似咄咄怪事,打假者与造假者厮混一起,蛇鼠一窝,造假者岂非更加有恃无恐?
不过,从既往食品领域的制假售假案例来看,这些假调料黑窝点之所以生命力强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执法部门的监管不严、打击不力,甚至与黑窝点“猫鼠一家”,甚至成为其保护桑
假调料大行其道,一路畅通,意味着不仅当地监管失守,还说明流入地的经营者以及监管者,未能守土尽责。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经营者必须确保购进的食品来源渠道正规、质量安全,严防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市常发现来源不明、疑似假冒品牌的食品,要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而独流镇假调料却形成了包括造假者、销假专业户和商户在内的黑色利益链,假货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多年,实属耐人寻味。这也说明了当地的食品安全的局部环境坏了,造假者没了羞愧、恐惧、敬畏之心。而“每年产值以亿元计”的调料造假中心,无疑也写满了监管的失职。
对于流独镇这种存在了十多年、规模上亿元的食品安全“毒瘤”,不能再延续之前那种“猫抓老鼠”、割韭菜式的执法。相反,必须猛药去疴、除恶务尽,全面肃清当地食品调料造假的病灶,彻底纠正当地不把造假当犯罪的微环境;必须严厉处罚,罚他个倾家荡产,让造假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对涉案企业商户制售的假冒伪劣产品依法查封,确保假冒伪劣产品不向市场流通;涉嫌违法犯罪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与此同时,必须加大执法监督打击力度,确保执法监督效果。建立健全执法打击责任体系,建立完善举报监督和快速反应查处机制,建立健全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和出现重大假冒伪劣责任倒查机制,对于执法不力,执法“味觉失灵”畸形一律以失职渎职追究责任。
应该说,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与老百姓的预期仍有差距。实现“舌尖上的安全”,并无捷径可走,必须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得紧而又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