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品微生物污染事件频发的现状,以最常污染食品并具有我国地域和饮食特点的8种致病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椰毒假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克罗诺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4种病毒(诺如病毒、甲肝病毒、戊肝病毒、星状病毒等)、5种真菌(黑曲霉、红曲霉、镰刀菌、青霉、黄曲霉等)为研究对象,对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食品中分离的三类致病微生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三类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基因组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提炼,建立快速(如Spark的高性能计算)基于测序数据的微生物功能(如血清分型等)检测算法;研究三类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生成、质量控制和数据交换关键技术,探索不同类别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多态性特征标识物,并对致病基因、环境抗性基因、耐药基因、产毒基因、新功能基因等进行注释;构建不同保密水平访问权限受控的国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库和溯源网络,并与现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构建的国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实现实时无缝对接。
考核指标:构建涵盖全国32个地区食品来源的国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库3个,其中细菌不少于9000株、真菌不少于500株、病毒不少于500株,各地区食品来源菌株不少于300株;菌毒株分离的食品基质种类不少于60种,项目执行期间每年动态向库里新增菌毒株序列不少于2000条;建立重要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标准操作程序3-5套;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基因组多态性特征标识物关键分析技术3-5种;建立全国32个地区食品来源、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国家级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溯源网络1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4件;发表研究论文50-6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25篇)。
实施年限:2018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2.4.4.2 食品监管微生物追踪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建立
研究内容:从我国食品监管需求出发,针对食品微生物特点,开展食品来源微生物快速、高通量溯源与追踪关键技术研究;针对不同微生物溯源方法的技术要求,研究不同类型的溯源质控物质体系;结合食品监管工作中对不同食品种类、不同微生物溯源技术需求,依托国家食药总局监督抽检平台,建立适用于我国食品监管来源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溯源与追踪平台,满足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致病微生物污染源溯源,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科技水平。
考核指标:建立依托国家食药总局监督抽检系统、由不少于10家食品监督抽检检验机构构成的一套食品微生物高通量、溯源与分析关键技术平台;建立不少于5种食品来源微生物的快速溯源追踪技术;建立不少于20种食品来源微生物溯源分析质控物质;依托国家食药总局监督抽检系统,形成针对不少于5种食源性微生物的食品监管微生物溯源追踪平台,并对近三年国家食药总局监督抽检系统从食品中分离的致病菌进行基因组测序、入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件,发表研究论文30-5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5篇)。
实施年限:2018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5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系统评估研究
研究内容:比较研究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组成、标准研制、标准审查、标准实施等技术方案;研究食品安全标准实施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及进口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和新食品原料的标准化管理机制以及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对食品中污染物、真菌毒素、致病性微生物、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通用标准再评估;对保健食品、粮油产品、罐藏食品等食品产品安全标准再评估,提出相关标准的修改建议。
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方法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系统梳理风险监测、市场监督抽检及新发未知食品安全危害因素所需的检验需求,建立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相配套的检验方法体系;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培训模式和机制研究,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形成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研究提出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与审查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1套;提出6-1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食品标准体系比较研究报告;提出食品安全标准实施成本与健康、经济效益分析模型3-5套;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研究报告2-3项。提出主要食品中食品污染物、真菌毒素、致病性微生物、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共1000项以上标准再评估报告。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方法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及标准体系框架,建立检验方法标准验证评价模式5套。研发互联网+食品安全标准培训与解答系统2套。提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稿及修订编制说明6-8项,发表研究论文10-2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5篇)。
实施年限:2018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6 食品安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促进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生产和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全链条安全为出发点,研究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食品安全企业自检、第三方检测、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风险监测评估、监督管理、公共媒体、自媒体数据采集共享、分析挖掘和智能应用的相关核心技术,重点突破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采集与存储技术,研究多源数据融合、清洗、深度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分析关键技术,研发食品安全风险追踪与溯源、预测与预警、分析与决策等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技术;研究自主可控的食品安全大数据加密与脱敏及相关信息安全技术,构建安全可信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大数据中心及云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研发支撑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的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15种,覆盖食品安全大数据采集、共享、分析挖掘、智能应用,及数据加密与脱敏等大数据应用与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实现食品安全分析可视化与监管智能化;提交智能化监管信息化支持集成技术1种,研究提炼3个典型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应用场景及其数据分析与应用模型;建立全链条食品安全风险发生发展各类影响因素大数据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1套,实现对5类以上食品安全风险智能化预警,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与事件处置决策系统1套;建立编码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追踪与溯源系统1套;建立食品安全(含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和智能化分析系统1套;示范建立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大数据中心及云服务平台1个;提出食品安全全链条大数据标准草案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0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件;发表研究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5篇)。
实施年限:2018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推荐。每个成员单位限推荐1项。
3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
3.1 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内源性危害物控制技术的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聚焦食品加工过程多元危害全程控制问题,以我国优势传统发酵食品为重点,基于诸如生物氨(胺)类,真菌毒素等内源生物与化学危害因子及其前体积累和调控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