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板块:收入利润跷跷板,规模诉求期间,伊利将力争常温稳健。龙头(品牌&渠道)全面碾压小乳企,小乳企也无利可图。理论上双龙头市占率向90%以上看也没有问题,但即便这样空间也是有限的。常温事业部的利润率是市场跟踪和研究的热点,我们认为随着常温板块逐步进入成熟阶段,需求的自然增速中枢将回落,因此收入和利润更像一个跷跷板。当企业收入诉求较高、追求增长稳定性的时候,偏向于多投入费用保障增长,当企业利润诉求较高、风险承担力较强的时候,偏向于控制费用释放弹性。
② 产品力:更新鲜、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更新鲜:原装原罐进口考虑通关时间后,可能新鲜度弱于国内品牌。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内资龙头企业不少设立母乳研究院,研发与母乳配方更相似、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这些配方致力于帮助宝宝更好的消化吸收。
(1)常温板块
成本控制:国内奶价处于景气周期,加大对上游布局有利于提升上游掌控力,平抑 成本波动;同时,可以用国内外上游价差,进一步降低部分产品成本;
常温空间来自于集中度提升及酸奶饮料化,快速增长需要费用支撑。双龙头虽然竞争仍在、互相牵制,但也会加速收割市场,收入增速快,规模效应和结构发挥作用,若不考虑双方博弈,盈利能力提升正当时。从生意本质及竞争业态来看,纯乳达到90%以上份额问题不大,但增量空间也不大。常温板块酸奶还有不错增长,酸奶饮料化有一定空间,短期看增速可以延续(因为公司的资源都在向英雄大单品集中),长期看公司对品类的态度(安慕希等规模效应边际减缓的背景下,维持高资源支撑该板块持续发展的意愿)。推荐阅读深度《供需展望与价格传导》。
饮料:长期景气板块,高度依赖管理,乐观看待伊利机会。奶制品和饮料渠道操作有所不同,尤其是乳制品的渠道精细化运作能力低于优秀的饮料企业,渠道模式学习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渠道并不构成本质壁垒。大行业小公司要用竞争的思维看,把伊利放在大饮品中比较,一方面伊利的机制体制一直是行业内的领先水平,另一方面伊利拥有品牌基因,享受品牌资源垄断,而品牌对饮品十分关键。同时,伊利在渠道粘性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中性预计下,2023年通过矿泉水、功能饮料等可贡献50亿左右,但利润上贡献有限。
1)人口和渠道红利逐步减弱后,行业量增逐步放缓。液态奶过去几年行业量的增长已经到了1%左右(欧睿,液体奶),5-8%的行业增长中价格为主要贡献力。
饮料行业壁垒较低,下游忠诚度较低。从上游看,乳制品具备奶源垄断优势,且受制于奶源地,相对饮料行业壁垒更强,但乳制品上游对接牧场,如果加工企业为了控制奶源布局上游,则可能资产更重。从渠道上看,市场认为做的比较好的可口可乐和康师傅都是通路精耕,渠道掌控力强,密集服务终端,而乳制品相对粗放,终端服务人员和网点都没有饮料密集。从下游需求端来看,饮料消费高频次、多样化,乳制品相对低频,且产品忠诚度较高。
(三)伊利切入分析:基因契合,期待营销和渠道落地
优势之三,饮料大行业小公司,需用竞争的思维去看,伊利较强的组织动力。下图十分有趣:我们用酸奶的人均消费量和饮料的人均消费量进行了对比,海外酸奶和软饮料增速基本一致(相比纯牛奶,酸奶更具有饮料属性),而中国2013年之后比例快速上升,这与常温酸奶品类的爆发是有关系的,对常温酸品类的成功运作,对伊利饮料深度布局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相比成熟的饮料巨头,伊利没有更成熟和精细的渠道,但有更加好的机制体制,释放更强的组织活力,这让企业可以在大行业中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自2016年起,很多饮料巨头都在裁员,伊利近十年多次进行股权激励,企业与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绑定密切,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伊利,共同开发饮料板块,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运营活力。
2、常温:龙头收割空间,高资源持续投入,保障基本盘稳健
争格局:相对常温奶分散,但蒙牛伊利份额仍然领先。
研发:2014 年在荷兰成立伊利欧洲研究中心,2018 年升级为欧洲创新中心,全方位探索健康食品领域最前沿科技。此外,伊利联合美国众多高校和科研究机构,主 导实施“中美食品智慧谷”。
伊利净利率为何下滑?市场将16-18年净利率下滑,归因为伊利蒙牛竞争加剧,而我们判断这个归因并不充分,甚至未必是最核心原因,无论是现在还是伊利盈利大幅度强化的10-16年,市场竞争都一直非常激烈。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认为,近年来净利率下滑,主因系1)伊利面临“转型期综合症”,2)企业16-18年规模诉求更强,3)而恰巧这个时候,对手实力也不容小觑。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对与净利率有关的几个问题入手,探讨伊利当前所处的阶段。
巴氏奶区域集中度较高,全国格局分散。从全国形态来看,巴氏奶相对分散,但区域来看,由于品牌数目并不会特别多,龙头市占率较高(因为送奶这条独占渠道就已经能够让区域龙头获得30%的市占率)。国家和地区对比情况来看,中国香港地区的市占率为40%左右,但从大部分国家全局来看,竞争格局都非常分散。
(1)行业进入饱和期,内资奶粉品牌份额提升,净利率有望突破
2)某一个企业犯重大错误,导致竞争力量快速削弱;
2、揭秘农夫:饮料行业翘楚,渠道为基础,灵魂在营销
投资建议:建议长期视角配置,守正出奇。未来五年,因为股权激励目标设立,业绩确定性大大增强。伊利业绩看似明牌,但有阶段性超预期可能。估值方面,根据伊利当前ROE水平、国内外可比标的的相对估值水平,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如果能实现10%的扣非利润中枢,估值有望保持在30X左右。建议长期视角配置,守正出奇。我们调整19-21年1.16、1.22、1.41元的EPS预期,20年30X估值,给予37元目标价及“强烈推荐-A”评级。
老板的商业洞察和专注非常重要。最近1-2年发展势头较好的农夫山泉、香飘飘都是老板直接管市场营销,抓消费者洞察,对看好的产品坚持做消费者培养。
奶粉:受益国产奶粉集中,竞争有望前高后低。此前被外资定价,如今内资反扑。人口增长压力较大,但集中度有望提升,伊利有望受益内资奶粉份额回升的天时地利。伊利奶粉本身基础较强,但品牌力较为逊色,这两年在加大投入,期待未来份额盈利双升高。
④ 政策支持:18年注册制有利于打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19年6月《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出台,国产奶粉享“天时地利人和”。文件中提到“力争婴幼儿配方乳粉自给水平稳定在60%以上”,且鼓励厂商使用生鲜乳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外资一般采用还原乳生产或原装原罐进口,但后者存在新鲜度的滞后),我们认为政策引导将对国产奶粉发展构建非常优质的环境,成为快速发展的助推剂。
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一段时间内公司的净利率水平如何很重要,但是如何实现净利率水平的提升,及其背后对应的未来发展潜力更为重要。这也是站在这个时点,我们在正文中进行伊利全业务梳理、以及中长期价值展望的原因。
奶源:巴氏奶保质期更短,因此依赖城市奶源,奶源品质也要求更高,而酸奶产能匹配方面更为灵活。
长期看品牌壁垒:从长期来看,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会在格局稳定下来之后,保持长青。品牌力形成议价力将能更持续的维持企业的价格带,让厂商在稳定的格局上,拥有高于同行的利润率水平。
饮料和奶操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饮料的渠道精细化程度一般来说高于乳制品。虽然伊利的渠道管理能力在液体奶中较为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