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德玛出装最牛顺序图片_德玛出装最牛顺序-焦点速讯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食品商机 > » 正文

招商证券:还原一个完整的伊利(15)

浏览: 来源:
股票学习网 全职法师动漫 形容美女的词 as if 神秘少林寺之玉龙杖传说 what is love 关颖 上流感

  操作模式:饮料在渠道上的操作更加精细,比如拜访频次:康师傅、可乐、农夫的拜访频次高于伊利蒙牛;渠道信息化程度:对终端网点的信息化建设,饮料行业领先于乳制品行业;渠道考核:伊利主要考核销售额,饮料行业对动作指标要求更高,如沿拜访路线打卡。

  -饮料:短期摸索,中期突破。渠道精细化高于乳制品,伊利需要摸索。大行业小公司,营销是灵魂,机制最为关键,符合伊利基因中期看好突围。

  参考报告

  2000-2010,瓶装水快速发展,巨头竞争中跑马圈地,量增速保持10-15%。2000年农夫掀起纯净水、天然水之战。虽然引起以娃哈哈为首行业抵制,但是却跃升至行业前三,03年康师傅开始发展矿物质水,04年百岁山上市,2007年康师傅和农夫争夺水老大,康师傅开始以低价策略占优,但是被爆出水源问题,份额下滑。

   通过下沉等方式完善渠道结构,通过渠道精耕,增强渠道执行力。伊利比照君乐宝、雪兰等区域性企业进行渠道下沉和经销商细化,通过网点建设提升自己的规模效应和综合渠道管理能力。

  网点数:伊利常温网点数150万左右。VS农夫200万网点,康师傅、可乐400+网点

  高频跟踪常温,但发现代表性越来越差(如去年的净利率下滑与低温板块亏损有重要关系,今年伊利奶粉品牌费用加大很多,但市场并未关注,而这些并不能完全用伊蒙竞争跟踪推断)

  农夫山泉能够获得如此发展,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不断创新,无论是产品还是营销,都能够让市场耳目一新,并由此建立起较强的品牌力。另一方面基础功扎实,渠道管理非常严格并逐渐培养出狼性的企业文化。

  而行业集中一般会带来净利率的提升,短期看渠道管控能力强,长期看具有品牌壁垒的企业容易胜出。推荐阅读深度《奶粉行业深度报告:内资的品牌时代》

  2、奶酪:受益需求氛围提升,有望快速布局

  李泽明:四川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17年就职国泰君安证券,18年加入招商证券,2年消费品研究经验。

  饮料行业量增可看更久,同时饮料相对液奶的人均消费量在上升。目前我国人均液奶+软饮料总计消费量是220g/人/天,如果假设农村包装产品是0,换算到城镇可能是400g,每人饮水需求量是1500g,包装化率是0.15左右。日本同一指标是600g/人/天,包装化率为0.4。作为成熟市场,至今亦有微弱的量的增长,日本2004~2018年的复合量增速是1%(总饮用量和总规模的复合增速差不多)。

  (一)全球织网:全球化一盘棋,品控和供应链是关键

  结合行业发展史,我们认为,对于矿泉水业务,水源和渠道只是基础配置,定价与营销才是关键。

  消费量远低于海外,城镇化和品类结构为提升关键。我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量相对国际仍有较大差距,约为日本的1/3,城镇化、品类扩张将是驱动人均消费量提升的两个核心:

   家庭厨房:中产阶级崛起,休闲时自制西式餐点,奶酪在家庭厨房有一席之地。

  2)  如果原奶上涨过快,导致行业提价后盈利强化

  (二)液体乳制品板块:常温稳定收割空间,低温存在改善空间

  奶粉:受益国产奶粉集中,竞争有望前高后低。此前被外资定价,如今内资反扑。人口增长压力较大,但集中度有望提升,伊利有望受益内资奶粉份额回升的天时地利。伊利奶粉本身基础较强,但品牌力较为逊色,这两年在加大投入,期待未来份额盈利双升高。我们中性预计下,伊利2023年市占率可以达到12%左右,未来五年奶粉收入中枢在高个位数,但利润率略有提升。

  1)固体乳制品是主要差异来源。液奶消费量中国:日本为21:35,而干乳制品为3:33,以奶酪为例,中国的人均消费量为0.1kg,而日本为1.9kg,但每kg奶酪还原至原奶的对应比例为1:10,因此仅奶酪一项,对应至原奶已经有18kg的人均消费量差距。

  1)一种情况是维持高增,然后净利率略有提升(五年增长12%、8%、5%、5%、5%,利润率略有提升,800亿收入*10%=80亿)

  建立经营全盘思维,理清业务板块矩阵。从大饮品全局竞争的角度考虑,伊利不怕同质竞争、擅长高举高打的商业模式、喜欢高附加值的品类赛道,同时拥有全行业领先的机制体制,因此我们判断其在常温、奶粉、奶酪、饮料等业务上长期将拥有稳定的市场地位。具体来看:

  生产: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总投资额高达 30 亿元,2015 年 11 月一期工程正

  2、《伊利股份(600887)—沉着应对竞争,坚定迈向千亿》2019-08-30

  竞争研究非常重要,但我们认为市场过度放大了竞争而忽略了其他,长期来看竞争更多是一个烟雾弹,双龙头竞争一直非常激烈,但伊利的净利率有时强化有时弱化。我们翻阅了公司上市以来的公告、研究报告,发现行业竞争一直都非常激烈。伊利净利率从10年的2%到16年的9.5%,这个期间竞争一直存在,但此期间,两大单品快速放量,盈利依然强化。从长期来看,我们建议增强对商业模式、成长阶段的理解,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时期,美国国内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估值压制),但是海外市场人均消费量在快速提升,其实也是弱化了竞争迷雾、而关注驱动逻辑的成功案例。

  风险提示

  3、低温:渠道深耕布局低温酸奶,盈利存在改善空间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我们认为商业洞察能力(去实现消费者和产品的有效连接)、和企业机制下的组织动能是最关键的两点:

  估值判断:伊利估值有望保持在30X左右。A股国际化进程加速,伊利有望得到北上资金的青睐,估值中枢上移。首先,伊利在传统板块的竞争优势持续强化,份额不断提升,龙头地位难以撼动;其次,此前伊利业绩增速波动较大,预测难度大,而此轮股权激励落地后,业绩确定性较强,8%-10%的业绩中枢在海内外龙头中增速较快;第三,伊利新板块布局加速,品类扩张能力验证后,将有望进一步打开天花板,抬升估值中枢。根据伊利当前ROE水平、国内外可比标的的相对估值水平,有稳定正增长的龙头,估值在25X-30X之间较为合理。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如果能实现10%的扣非利润中枢,估值有望保持在30X左右。

  伊利低温酸怎么了?

  伊利切入饮料行业,我们认为:1-2年维度仍然需要探索打法,适应模式,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可以更加乐观的看待伊利在饮料行业有所作为,这样预判的原因如下:

  ( 2) 能量饮料:功能性决定产品高盈利和高粘性

  优秀的企业基因是雀巢成长为全球食品龙头的关键,首先是制度化,多年积累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行为管理规范;其次,管理层具备长远眼光,尊重多元文化,鼓励创新。具体经营层面来看,雀巢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伊利学习:(1)打造拳头产品。雀巢的拳头产品包括自己研发的奶粉、咖啡等;(2)完善供应链系统。雀巢ECR系统将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以业务伙伴方式紧密结合,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严格管理到货率和库存天数;(3)坚持研发投入。雀巢年研发投资近100亿人民币,拥有以雀巢健康科学研究院为首的四大中心。

  报告初衷:当前市场主流研究方法以跟踪(常温奶)为主,但范围已远小于企业经营边界,单一业务板块跟踪难以还原企业全貌,实际业绩多次偏离预期,且仅仅跟踪尼尔森等月度数据,并不能对公司未来做前瞻分析。

  我们认为,在渠道优势叠加需求向好条件下,“奶黄金”市场非常适合龙头扩大份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常温:全力保障的基本盘。伊利基本盘,竞争优势明显,持续收割份额,但规模效应有所减弱。企业求稳将竭力保证常温稳健,倾斜资源进入金典、安慕希。中期来看收入和利润存在跷跷板,看企业对其整体定位是否变化。

   操作变形:伊利部分直营渠道亏损较大,因为销售指标完成难度大的时候,就进入直营来消化,导致刚上市7天左右的产品都用来买一赠一,费用大幅支出;考核偏向收入,收入不达成的罚款远大于利润不达标,区域经理要费用的很多,负循环。

  低温酸奶:全国化品牌初期盈利能力弱,渠道建设待改善。低温酸奶受制冷链、短保(21天)、区域消费文化及品牌记忆等因素,没有常温产品跑的快,但这些并不是阻挡龙头提升市占率的绝对理由,低温酸奶还是有希望复制常温酸奶2010年-16年的路径。现阶段龙头发展的桎梏在于他们本身,一方面低温渠道建设要几年的时间,另一方面现阶段悬殊的体量没有办法让企业(在权衡了风险收益比后)将资源倾斜与低温产品,这意味着低温品牌没有足够的资源完成品牌和产品升级(卖到更高的价格)。

   21年之后,回归到上一部分的长期净利率模型,即靠单品成长拉动利润释放:公司此前提到2030年追上雀巢(乳制品)的目标,未来十年年化复合增速达到8-10%,内生增长仍然要求非常高。同时,伊利管理层偏向企业家思维,而不是职业经理人思维。长期对标雀巢,必然不能只是一条腿走路,其他板块的布局只是早晚。所以我们判断,回归到长期净利率模型之后,企业偏向于通过新板块的培育去实现单品放量,带动净利率提升。

  行业空间:量增放缓,价格贡献5%左右。2016年以来液奶行业保持5%-8%的增长,价格提升是主要因素。分品类看,常温UHT、乳饮料品类增速下滑,低温、常温酸奶增速处于10%的较高水平。

  虽然饮料与奶渠道上存异,但这是表象层面的不同,我们发现是,近年来饮料行业小企业层出不穷、生机焕发,而中型企业农夫、东鹏等也有尚佳表现,相比之下部分龙头增长乏力,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构建起渠道就代表一切,这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渠道近乎垄断了的龙头没有什么增长,为什么小企业可以频频突围?本质上,什么决定了饮料企业的成败与生命力?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对行业历史、企业成败的总结,来思考饮料行业的成功关键要素。

  综合实力靠前,但仍有改善空间:

   短期看渠道管控能力:由于大部分内资品牌影响力不足,但渠道价差仍然较高,渠道推力仍然会有较为重要的作用,高价差容易造就一个厂商的快速发展,但也让渠道管控相对较难。好的价格管控意味着稳定的产业链利益分割,利益梳理不清则导致动力不足,严重的导致渠道崩盘,因此短期来看,渠道管控能力更强的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3、导致净利率提升的长期要素?

   19-21年:19年,新激励落地前后或存在一定变化:股权激励落地之后我们推测企业利润诉求将一定程度上加大。21年,我们推测偏向利润诉求,公司有可能在千亿目标达成后,为各部门的收入增长缓一口气,我们推测21年企业略偏向利润诉求。中间的20年,收入利润都有诉求,但收入更优先:我们认为公司仍以收入目标为第一要诣,收入完成前提下,公司也有释放业绩的动力。

进入论坛 我来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