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建议:建议长期视角配置,守正出奇。未来五年,因为股权激励目标为公司业绩托底,确定性大大增强。伊利业绩看似明牌,但股权激励只是bottom line,有阶段性超预期可能。估值方面,根据伊利当前ROE水平、国内外可比标的的相对估值水平,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如果能实现10%的扣非利润中枢,估值有望保持在30X左右。建议长期视角配置,守正出奇。我们给与19-21年1.16、1.22、1.41元的eps预期,20年30X估值,给予37元目标价及“强烈推荐-A”评级。
伊利未来五年布局低温酸奶,打牢渠道基础,定位以战略防御和卡位为主。低温酸奶全国品牌和渠道雏形已经建立,但是品牌力不及其常温酸,渠道又不如区域乳企精细,因此发展阶段性承压,在高增长压力下被动陷入促销战。我们认为,长期来看,龙头整合行业并不是不可实现的,但需要时间沉淀,龙头首先需完善渠道,实现足够深耕及下沉,提升渠道执行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结构和品牌升级,以实现较高盈利。具体来说:
对比雀巢,伊利在收入和利润端均有较大空间。雀巢通过内部研发和外延并购,贯彻多品类扩张和全球区域拓展的战略,保障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婴儿食品起家,雀巢已将业务拓展至饮料、营养品、乳制品、宠物护理、调味品、甜点、水等七大类,贡献收入比例相对均匀,伊利在品类扩张方面仍有很长的路可以走。分地区来看,雀巢全球拓展比较成功,美国地区占比最大,2018年贡献收入2095亿人民币,其次是亚太地区和欧洲、中东、北非地区(EMENA),分别贡献1443亿、1281亿人民币。利润端,雀巢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和控本降费,毛利率、净利率均高于伊利。
龙头、区域企业盈利能力分化,区域企业受损。常温板块龙头(品牌渠道)全面碾压小乳企,龙头通过品牌定价与小乳企的盈利能力分化,区域乳企在只有20%左右毛利率情况下,除了为产能协同有所保留之外,大概率逐步退出。
2)液态奶依靠农村消费水平提升与城镇化拉动。(详见液奶板块分析)
伊利新建长白山天然矿泉水饮品项目,因地处东北,运费较运送半径400公里以内的其他饮料每瓶要高出4~5毛。因此核心是讲好品牌故事,心智定价cover相应成本。
(6)海外及并购
(二)投资建议
(1)矿泉水:产品定位决定定价,伊利切入矿泉水核心在讲好营销故事
综上,对于伊利来讲,想要切入矿泉水市场,水源和渠道只是基础配置,定价与营销才是关键。从伊利液奶的经验来看,伊利对同质化竞争并不惧怕,对品牌营销也非常擅长,因此只要避免定价过高和盲目投入,则有较大概率成功。
一、乳制品:常温基本盘稳健收割,期待固体板块加速
紧跟企业规模/利润诉求,寻找超预期之处。长期来看,企业既然以雀巢为榜样,就必然走收入拉动业绩的模式,超预期的点在于某一新板块大幅度超出市场预期的表现,通过收入曲线拉动业绩成长。业绩底线已经给出,意味着未来几年确定性增强,市场预期也随之回落。短期内超预期的点在于企业诉求的阶段性变化:我们推测,以千亿目标为节点,19-20年仍然诉求重心仍偏向收入,21年企业诉求可能偏向利润;以新一轮股权激励为节点,落地后企业利润诉求会一定程度上增强。
人均消费量亟待提升:国内目前人均消费量仅有0.07公斤,而日本人均消费量已达1.9公斤,两国存在较大差距。
政策关注下市场规范有望提升,内资品牌迎来窗口期。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提到支持发展奶酪等干乳制品,市场有望进一步规范,是本土企业重塑品牌,打出名号的绝佳时机。
首先,从应用场景和我国奶源分布来看,巴氏奶并不会完全取代常温奶;
我国奶粉在绝对价格上高于日本美英,但短期内消费者、厂商、渠道合力,使得奶粉价格上行仍有动力,预计奶粉价格增速在4%左右。
核心分歧可能在于,资本市场希望企业能通过③来改善常温板块盈利能力,但企业可能偏向于关注通过②来提升盈利和综合实力。实现净利率提升的途径不同,过程和方法就会有所差异。
3、渠道运作:模式存在差异,饮料更加精细
优势之二,通过牛奶品类黏住渠道,伊利拥有更好的入场券。乳制品切入饮料企业、饮料企业切入乳制品,哪个成功概率更大?我们判断,虽然现在不能说伊利饮料的布局一定会成功,但是我们认为如果有综合性饮品公司出现,那么乳制品跨界进入饮品的成功概率更大。从粘性来看,渠道对必需品依赖度较高,同时,乳制品上游也有很强的壁垒,因此饮料进入奶制品则更难,而伊利通过牛奶品类黏住渠道,拥有更好的入场券。
(2)伊利有望受益行业集中,期待渠道管理进一步改善